書寫跨國營救中人性的光輝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期間,美國軍隊執行過一次“杜立特行動”。1942年4月,美國飛行員杜立特率領16架B-25轟炸機成功突襲東京,他們原計劃返航中國的衢州機場,但因燃油不足等原因,被迫在浙贛皖閩等地棄機跳傘。周立文的紀實作品《英雄山河:1942年的衢州之約》(光明日報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寫的是美軍飛行員在中國境內棄機跳傘后所發生的故事。
作品通過大量史料考證、實地探訪與幸存者回憶,詳細還原中國軍民冒死營救64名美國飛行員的全過程。從普通村民、鄉紳、教師到游擊隊戰士,不計代價地為飛行員提供庇護、療傷、引路,上演一幕幕生死相助的感人場景。日本侵略軍為了報復,為了破壞可能用于繼續轟炸日本本土的機場,發動浙贛戰役。凡是救助過美軍飛行員的地方都遭到洗劫,靠近機場的城鎮被夷為平地,25萬中國軍人和平民慘遭屠殺。我被25萬這個數字震驚了!這暴露出日本侵略者完全喪失人性的殘酷,也充分彰顯中國人民善良為本、慈濟天下的寬廣胸懷。
這樣一樁可歌可泣的歷史事件,卻幾乎被湮沒在歲月的塵埃里。這本書力求完整記述杜立特行動中美國飛行員在中國獲救的歷史事件,具有思想意義和文學價值。作者通過真實還原這一次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跨國營救,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悲壯畫卷添上一道溫暖的色彩。
在當時大片國土被日本侵略軍占領的環境下,對美國飛行員的營救是何等艱難。但各級組織、各方力量都在想盡一切辦法展開營救,并將他們轉移到安全的地方。作者對每一位飛行員的獲救過程都進行了詳細介紹。他發現,營救行動多數是普通百姓的自發行為。當時,大家正遭受著戰爭的苦難,但突然遇到跳傘降落的飛行員,只要分辨清楚這些飛行員不是來殺人放火的日本鬼子,就顧不上危險,馬上伸出援助之手。書中記述大量動人細節,如麻良水夫婦冒死收留飛行員,毛繼富背著兩米高的曼奇翻山越嶺,江山縣村民用滑竿接力護送飛行員,恩濟醫院陳慎言父子積極救助傷員,等等。
書中寫到的一段經歷就很有代表性。20世紀80年代希爾格來到中國,他想到他被營救的地方廣豐看看,還復制了一些當年在這里拍下的照片,希望能尋找到救助他的中國人。但這些人物太普通,匯合在人民的大海洋里,尋找不到他們的身影。但他們永遠定格在美國飛行員們的鏡像里。后來,幾位參加過營救的老人被邀請訪問美國,再一次見到被他們營救的飛行員。一位飛行員誠懇地說:“杜立特突襲隊隊員是英雄,中國人民也是英雄,我們一定要感謝他們作出的貢獻。”這正是本書重點表達的主題。書名叫“英雄山河”,英雄的稱號就是賦予人民的,因為有英雄的人民,才會有山河的壯麗。作者以詩一樣的語言寫道:“許多名字像海上的浪花一樣,躍起并閃光;許多面孔如草野間、水田上的白色翅膀,振動并發聲。”他們完成英雄舉動,“那些從未想到自己做了一回戰士,并一度驚天動地的人,將回到原先的軌道上、困厄里、奮斗中,繼續著他們的苦難、希望和探尋”。這也是我們絕不能將他們遺忘的原因。
中國人民在杜立特行動中的表現,讓美國人看到當時中國人的坦蕩和打敗共同敵人的決心。書中引用飛行員西姆斯的話說:“任何種族都可能很好地回報哪怕是一點兒的真誠、善良和謙卑,但只有中國人的回報是如此豐厚。”作者以“坦蕩”來形容中國人民的性格是恰當的。自近代以來,西方蠻橫闖入中國國土,對中國人民抱有深深的偏見。在1942年的那場跨國營救中,無論是在窮鄉僻壤,還是在日軍活動頻繁的危險地帶,人們毫不猶豫地參加到營救行動中,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作者盡可能真實還原當時這些普通中國人的善良、慷慨、憨厚和謙卑。他們的思想其實也很簡單,因為知道這些外國飛行員是幫我們打日本鬼子的。
書中所描述的營救細節也在不斷地暗示,在這突發事件中,雙方身份各異,語言不通,但似乎心有靈犀,這就是對和平的期盼。雙方從此以和平的名義結下真摯的友誼,書的后半部分側重于這種友誼的書寫。這種友誼一直延續,飛行員的后代與營救者的后代也成為好朋友。美國飛行員后代多次赴華訪問,向營救者后代致謝。寧波將中美兩國人民共同的心愿刻在正義和平亭上,亭子的頂端就是一只飛翔的和平鴿。
書里寫到兩個孩子的故事,堪稱精彩。在浙江常山前山塢村,有一位名叫徐開亮的村民,外號叫“美國人”。1942年4月,父母帶他去遂安楓樹嶺走親,碰上一位獲救的美國飛行員。飛行員抱起他親了親,于是他就成了“美國人”。這個外號跟隨他一輩子。抱他的美國飛行員叫鮑爾。鮑爾完整地向兒子吉姆講述了在中國發生的一切。從此,吉姆記住“遂安”“衢州”這兩個地名。2017年10月,吉姆和夫人終于來到中國……
“衢州之約”,中美兩國人民在共同危機面前的互助、犧牲與堅守,證明“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始終是我們的堅定信念。“衢州之約”,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回響。
(作者:賀紹俊,系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