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科交叉融合中拓展文學研究視野 “建構中國自主的文學知識體系”前沿論壇在京召開
近日,“建構中國自主的文學知識體系”前沿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評論》編輯部、《文學遺產》編輯部、網絡文學研究室聯合承辦。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的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文學領域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核心命題,展開了為期三天的深度研討與思想碰撞。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丁國旗表示,構建中國自主的文學知識體系是新時代文學研究的重大使命,既是回應國家文化戰略需求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文學研究實現自我突破、走向世界的關鍵路徑。“自主并非封閉,而是在扎根本土文化土壤的基礎上,實現與世界文明的平等對話。”丁國旗認為,構建文學自主知識體系需要兼顧歷史傳承與創新發展,既要從中國傳統文學思想中汲取智慧,也要直面當代文學發展的新現象、新問題,更要在學科交叉融合中拓展研究視野。
學者們從不同研究視角切入,提出了諸多富有創見的學術觀點,多維探索自主建構路徑,形成了多個重要研討焦點。
在傳統與現代的銜接方面,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左東嶺探討了中國古代文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與經典重塑的關系,強調經典文本的重新解讀是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根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韓經太則從中華文明標識的角度,闡釋了文學知識體系與文化根脈傳承的內在關聯。北京師范大學張清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程光煒教授、四川大學李怡教授、沈陽師范大學賀紹俊教授分別從文學史觀念的歷史演變、文明互鑒和創化弘揚本土批評話語等角度探討自主知識體系的條件和可能。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梁繼紅通過古文書學的數字化研究實踐,展示了傳統學科在現代技術賦能下的自主發展路徑。

在學科交叉與創新領域,上海大學教授曾軍分析了構建中國數字人文自主知識體系面臨的關鍵問題。南京大學教授趙奎英結合新文科建設背景,探討了文學知識體系的跨學科整合路徑。杭州師范大學教授單小曦提出媒介文藝學作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文學研究開辟了新維度。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濤從數字人文視角介入影視批評,觀照紅色經典電影中的“崇高”表達。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趙薇介紹的文學實驗室與計算批評研究形態,展現了新興研究方法在文學領域的應用潛力。
在跨文化與本土話語層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趙稀方、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沈慶利、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良、浙江大學教授金進等專家聚焦華文文學的獨特價值,探討了世界華文文學知識體系的獨立意識與實踐邏輯。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宋炳輝、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范方俊、河南大學教授李偉昉分別從比較文學學科復興、英語世界中國文學史書寫等角度,分析了構建自主知識體系中如何處理外來影響與本土立場的關系。北京大學教授陳崗龍則從東方民間文學的視角,強調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在自主知識體系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在具體學科與領域實踐中,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吳新苗、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毛巧暉、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康麗分別就戲曲學、民間文學的自主知識體系生成與構建展開論述。安徽大學教授周志雄、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黎楊全聚焦網絡文學、新大眾文藝等當代文學現象,探討了新興文學領域的評價體系與自主話語建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永清從馬克思主義文學反映論、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孫士聰從文藝美學出發,為文學理論自主知識話語體系的建構提供了理論支撐。

學者們在研討中普遍認為,構建中國文學自主知識體系要堅持扎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文學發展的具體實踐,提煉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與批評話語;同時,應當堅持開放包容心態,在吸收借鑒世界優秀文學成果的同時,保持自身的學術獨立性與主體性,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積極運用新興技術與研究方法,推動文學研究的理論創新、方法創新與成果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