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肉餛飩》里老汪桌上的《上海吃客》是本什么書?
近日,全程講滬語的電影、吳天戈執導的《菜肉餛飩》悄然刷屏,電影沒有大制作的視聽奇觀,沒有狗血淋漓的戲劇沖突,沒有流量明星,只是用一碗菜肉餛飩串聯起親情、愛情與鄰里情。這碗滾燙的餛飩,是上海味道的具象化表達,讓每個觀影者都能從中嘗到屬于自己的“家的滋味”。男主老汪喜歡寫書法,喜歡做菜,螺螄殼里做道場的家中,擺得噗噗滿滿的書桌上出現了一本書——《上海吃客》,電影里的這一刻,是老汪忙里忙外忐忑不安地等待著心儀的美琴來吃餛飩的一刻。這本《上海吃客》的進入,讓人有些忍俊不禁,過目難忘。
這個“文化彩蛋”正是上海女作家石磊的作品。《上海吃客》于2023年由學林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有情致的上海文化生活回憶錄,全書圍繞“吃客”二字展開,于飯間閑談中,邂逅上海層出不窮的人杰,聽摯友名人講述波瀾壯闊的經歷、歲月積淀的家教,輔以原汁原味的滬語,呈現出上海獨一無二的氣質。散文筆觸細膩,帶著上海老派的講究,以及故舊優雅的上海滋味。跟隨書中色彩紛呈的油畫,以及珍貴保存的家庭老照片,得以窺見近百年來上海這座城的文化記憶。

書里用“拾珍”兩個字來形容老上海的家教,不僅專門花費一整個章節的筆墨描寫上海舊日的家教規矩,拾起那些值得書寫的個人回憶,也以人物為單篇,通過《上海楊家》《喬老爺,喬奶奶》等篇目細致地講述上海多位名人的家庭往事,讓人不禁贊嘆上海竟有如此多藏龍臥虎的人杰、端莊優雅的文化。
作者從最簡單的吃飯穿衣說起:“上海人的家教里,講得最多的,總是一個吃飯,一個穿衣。老法規矩,吃飯,只吃自己面前的菜,筷子不往遠處伸的。穿衣服,我們三兄弟從小養成的習慣,每晚睡覺前,一件一件衣裳脫下來,疊得四骨方正。”
本書以“吃客”為題,圍繞“食”與“客”展開,穿梭在一個個活色生香的飯局間,生動記述懂經吃客們的閑談話題。這些話題內容天馬行空,汪洋恣肆。既可以談吃,比如爭論蔥油拌面的蔥是綠色的好,還是黑色的好;也可以談風雅,比如上海名家的字畫,一段才子佳人的陳年往事,回憶評彈說書的老先生正當年的風神。
上海的飲食美饌、醉心好物,數不勝數。“吃好每一餐飯,善待每一個碟子”,是吃客謙退雍容的態度,不僅是吃,對待萬事萬物都如此。在書中,字里行間都能發現上海的珍稀物事。
《上海吃客》還有一本“姊妹篇”《上海飯局》兩本書將上海的“吃文化”與“人文化”揉得恰到好處。文字之外,上海飯局依然在綿延和繼續,于夜夜清醒中生生不息。它需要被記錄、被書寫、被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