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沙的坐標里尋找譚嗣同 一場新書分享會,一次與不朽風骨的跨時空對話
他是“戊戌六君子”中“為國流血第一士”,34載人生燃盡于晚清變法的烈火;他心憂天下、牽掛百姓,詩詞里藏著“禪心劍氣”,生命中寫滿慷慨悲壯。他,就是譚嗣同。
11月2日下午,長沙建湘路止間書店內,暖黃燈光漫過木質書架,茶香與墨香交織。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深耕譚嗣同題材十余年的彭曉玲攜新作《拔劍欲高歌—譚嗣同傳》在此開啟分享會,以“譚嗣同的長沙坐標”為引,帶八十余名讀者循著瀏陽北正街的舊影、時務學堂的文脈,在城市記憶里重逢這位維新志士,赴一場跨越百年的精神之約。
本次分享會由書山有麓書香致公讀書會、長沙時務學堂研究會主辦,致公黨長沙市委會宣傳工作委員會、瀏陽市譚嗣同文化研究會、止間書店協辦,通過作者創作談、歷史細節解讀、讀者互動等環節,讓譚嗣同的精神與長沙的城市記憶深度交融。

11月2日,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深耕譚嗣同題材十余年的彭曉玲,攜新作《拔劍欲高歌—譚嗣同傳》開啟分享會。
問答之間:解鎖譚嗣同的“立體人生”,重溫維新志士的精神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边@氣壯山河的詩句,定義了多數人印象中的譚嗣同——一位慷慨赴死的變法烈士。然而,歷史人物是否總被其最悲壯的瞬間所簡化?在符號化的背后,那個也曾意氣風發、心懷溫情、在時代激流中痛苦求索的、完整的“人”去了哪里?
面對“首場分享會的心情”“為何執著于書寫譚嗣同”等問題,彭曉玲坦言,這不是她第一次寫譚嗣同,但每次分享,都像與他再進行一次跨時空對話?!白钤鐚憽秾ぴL譚嗣同》時,我只是追尋他的足跡;到三卷本小說《譚嗣同》,我試著貼近他的生活;而這本傳記,我更像是走進了他的靈魂。”
當被主持人籽衡問及書名為何選“拔劍欲高歌”時,彭曉玲輕聲念出這句詩:“拔劍欲高歌。有幾根俠骨,禁得揉搓?”她表示,這是譚嗣同詩詞里最戳她的一句,既有俠客的豪邁,又有對時代的痛感,恰是他一生的寫照?!八摹畡Α?,是變法的勇氣;他的‘歌’,是救亡的吶喊。他從漫游天下到投身維新,每一個節點都藏著他‘憂國憂民’的底色?!?/p>
對于“三卷本小說后為何再寫傳記”,她解釋道:“小說可以虛構,比如我增加了包世貞這個人物來豐滿故事,但傳記必須真實。這本傳記里,我刪掉了所有虛構元素,每一個細節都有史料支撐。寫小說是‘塑造’他,寫傳記是‘還原’他?!?/p>
談及譚嗣同的當代價值,彭曉玲眼中有光:“他是湖湘文化杰出的代表人物,‘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精神到現在仍有意義。今天我們談創新、談擔當,不就是對他精神的傳承嗎?他不只是瀏陽的、長沙的、湖南的譚嗣同,更是中華民族的譚嗣同?!?/p>
新書破局:不只是“思想傳記”,更寫活譚嗣同的人生與命運
翻開《拔劍欲高歌——譚嗣同傳》,不同于以往《譚嗣同評傳》《譚嗣同傳論》側重思想挖掘的傳統寫法,彭曉玲以“歷史考證為骨、文學筆法為魂”,在詳實梳理史料的基礎上,既展現譚嗣同從早年求學至變法殉道的思想成長史,更聚焦其人生軌跡與命運脈絡的細膩鋪陳:從少年時“短衣長劍入秦去”的意氣,到中年變法“慷慨悲歌氣若虹”的決絕,再到日常生活中為旱災憂心、為百姓牽掛的溫情,讓這位歷史人物走出“符號化”,變得可感可知。
書中更創新融入小說的敘事張力與散文的抒情質感,有機引用譚嗣同原作詩詞,讓歷史敘事既有史料的嚴謹,又有文學的溫度。尤為珍貴的是,彭曉玲通過多方考證,首次披露了譚嗣同在通州的生活經歷、其父譚繼洵赴任天水時的家庭互動,以及他與維新派思想家宋恕等在上海交往的往事。這些此前傳記鮮少觸及的內容,為譚嗣同研究填補了新的空白。還有,在“瀏陽興算”這一標志譚嗣同投身維新起點的關鍵事件中,彭曉玲憑借其對瀏陽本土歷史與家族關系的熟稔,細致梳理了其中復雜的人事網絡、糾葛與世情往來,超越了以往研究多側重理念闡發的局限,生動再現了理想在現實中扎根、萌芽的艱難過程。
作者深耕:十年追訪譚嗣同,用文字搭建精神橋梁
彭曉玲與譚嗣同的“精神聯結”已延續十余年。此前,她已出版散文集《尋訪譚嗣同》、三卷本長篇小說《譚嗣同》等作品。其中,《尋訪譚嗣同》斬獲第十屆湖南省優秀社科讀物獎、第三十屆“東麗杯”孫犁散文獎之“東麗文學獎”,三卷本《譚嗣同》更入選《中華讀書報》2023年度20種文學好書,其對譚嗣同題材的深耕與解讀,早已形成獨特的創作風格。
“從瀏陽北正街的初識,到幾乎踏遍他生活過的地方,這十年,我更像在與譚嗣同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迸頃粤嵩硎?,創作《拔劍欲高歌——譚嗣同傳》之前,她不僅查閱了《譚嗣同全集》《戊戌紀略》等史料,更走訪瀏陽、長沙、北京等地的歷史遺跡,力求讓每一個細節都有史料可依,有溫度可感。書中除譚嗣同外,梁啟超、唐才常、陳寶箴、熊希齡等晚清愛國知識分子群像也鮮活立體,共同勾勒出戊戌變法前后的時代圖景。
專家力薦:“見情見性”的傳記,讓歷史有了生活氣息
對于這部新作,文史專家劉彥君評價其文采斐然、深遠厚重,構思與行文注重詩歌、小說乃至散文技巧的運用,既凸顯譚嗣同的思想、性情與歷史作用,更觸碰到中國近代歷史的深度與高度;文學專家賀紹俊則盛贊彭曉玲以現代女性的體貼入微,感應到歷史時空留存的生活氣息,用細膩文字再現譚嗣同的慷慨一生,令人信服地展現他何以勝任“變法點火者”的歷史擔當。
書中附錄的“譚嗣同年表”與“主要參考文獻”,更讓這部文學性傳記兼具學術價值,成為普通讀者了解譚嗣同、專業研究者參考的優質文本。
“譚嗣同的身影,從未在長沙走遠?!敝鬓k方表示,希望通過這場分享會,讓更多人透過文字讀懂譚嗣同的精神,在城市的歷史坐標中,感受那份跨越百年的“憂國憂民、勇于擔當”的風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