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刃烽火 文鑄脊梁——文化抗戰(zhàn)長篇小說《陣地》在桂林首發(fā)
“‘救亡’就是我們的旗幟,抗戰(zhàn)到底就是我們的決心,民族復興就是我們的信念……”10月31日上午,在廣西師范大學王城校區(qū),響起了80年前曾經響起過的怒吼聲。
伴隨著現(xiàn)場深情的朗誦,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主辦的“筆刃烽火 文鑄脊梁”——文化抗戰(zhàn)長篇小說《陣地》新書首發(fā)活動拉開了序幕。廣西師范大學副校長黃曉娟,桂林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倫元,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黃軒莊,貴州省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研部主任趙旭,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館長時建紅等領導,廣西師范大學教授黃偉林,廣西師范大學教授、廣西文藝理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劉鐵群,《陣地》一書的作者,貴州省作協(xié)理事王劍平等嘉賓出席了活動。活動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公司總經理黃毓主持。

黃曉娟(右二)、陳倫元(左二)、黃軒莊(右一)、王劍平(左一)共同為新書揭幕
黃曉娟在致辭中表示,《陣地》的出版,不僅是對歷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對未來的無限期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作為學校重要的文化名片和學術窗口,推出《陣地》這一重要的主題出版作品,是出版社深度挖掘區(qū)域文化資源、主動服務國家文化戰(zhàn)略的重要體現(xiàn),彰顯了出版社作為優(yōu)秀文化企業(yè)的遠見、擔當與情懷。黃曉娟指出,廣西師范大學將一如既往地支持出版社出版更多扎根時代、反映歷史的優(yōu)秀作品,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教育強國的偉大征程中,貢獻應有的“師大力量”。
陳倫元在致辭中指出,小說《陣地》以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精湛的藝術筆觸,生動再現(xiàn)80年前中國文化界人士和桂林民眾為抗擊日本侵略所經歷的同仇敵愾歲月,深刻揭示“文化抗戰(zhàn)”這一特殊戰(zhàn)場的偉大意義。歷史回響,總是與時代呼喚相交織。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重溫桂林作為抗戰(zhàn)文化陣地的崢嶸歲月,不僅僅是緬懷先烈,更是為了汲取穿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弘揚在困境中開拓、在壓力下堅守、在融合中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
黃軒莊在致辭中指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進程中,文化抗戰(zhàn)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實現(xiàn)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他表示,相信《陣地》一書的出版,能夠給大家?guī)砼c影視劇不同的視角。未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進一步發(fā)掘桂林抗戰(zhàn)文化城的豐富資源,開發(fā)更多反映文化抗戰(zhàn)的優(yōu)秀作品,為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zhàn)精神貢獻文化的力量。
在圖書捐贈環(huán)節(jié),黃曉娟向貴州省作家協(xié)會代表趙旭贈書,陳倫元向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代表、桂林抗戰(zhàn)文化名人博物館代表贈書,黃軒莊向廣西桂林圖書館、桂林市中級人民法院、桂林市第一拘留所、桂林市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桂林市國龍外國語學校單位黨支部代表贈書,《陣地》作者王劍平向桂林銀行疊彩支行、出版社集團黨支部代表等贈書。
隨后,黃偉林、劉鐵群、王劍平圍繞《陣地》一書,進行了一場精彩的對談。
《陣地》是一部全景式描繪中國知識分子文化抗戰(zhàn)的長篇小說,由知名編劇錢林森與作家王劍平攜手創(chuàng)作。圖書以1938年至1944年的桂林抗戰(zhàn)文化城為背景,聚焦郭沫若、夏衍、田漢等千余名文化精英,生動描繪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他們如何在周恩來、李克農等同志的秘密領導下,以筆為槍,以文鑄魂,堅守文化陣地、投身文化抗戰(zhàn)的故事。
談及創(chuàng)作初衷,作者王劍平表示,他希望寫出一部“沉甸甸”的、屬于全體中國知識分子的英雄傳奇。他通過查閱上百萬字的珍貴歷史檔案和圖書,力求在歷史真實與藝術創(chuàng)作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文化是能夠凝聚人心的,面對強敵、面對刀槍,文化可以觸及每一個人的內心,使整個民族真正凝聚起來。”他希望通過《陣地》讓讀者深刻感受到抗戰(zhàn)文化的作用和力量。
黃偉林指出,《陣地》這部長篇小說的一大特點是描寫了大量的真實人物,在書中反復強調凝聚民族意志、奮勇不屈等價值觀。“作者描寫了王魯彥如何與《救亡日報》合作,實際上反映的是在上一個時代非常有影響力的大作家如何與時俱進與轉型的問題。《陣地》這本書同樣處理了如何與兩個時代銜接的問題。”黃偉林說道。
劉鐵群表示,槍炮可以摧毀城池,但不能摧毀文化;戰(zhàn)火能夠撕裂土地,但是無法阻斷精神的河流,“抗戰(zhàn)時期匯聚在桂林的文化人守護的是文化的薪火,是民族的精神。這份遺產,至今依然是我們前行路上寶貴的精神資源。《陣地》的出版激勵我們在新的時代繼續(xù)堅守文化的陣地,挺立精神的脊梁。”
圖/楊念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