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復雜互聯的坐標系中重新審視文學的價值和意義 ——2025中國文藝理論前沿學術活動在蓉舉辦
11月11日,由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四川省作家協會、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主辦,《當代文壇》雜志社、阿來工作室承辦的2025中國文藝理論前沿學術活動在成都舉辦。本年度活動主題為“大文學觀的疆域重繪與理論可能暨四川作品研究”。該活動迄今已連續舉辦十八年,始終堅持聚焦當代學術的創作現場,關注理論批評的前沿動態,以學術熱點討論推動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在文學界和理論界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已經成為全國知名的文學品牌之一。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阿來,《當代文壇》雜志社副主編趙雷等出席啟動儀式及四川作品研討活動。

活動現場
活動啟動儀式上,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主任岳雯代為宣讀了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吳義勤的致辭。吳義勤在致辭中談到,作為一個有著深厚傳統的學術活動,選擇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勝利召開之際舉辦具有特殊意義。本次活動聚焦“大文學觀的疆域重繪與理論可能”,結合四川作品研究,旨在匯聚學界智慧,碰撞思想火花,探討文學理論前沿問題,審視地域文學創作成果,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與評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推動形成創作共識、評價共識、審美共識。本次活動的核心議題——大文學觀,是一個具有時代感和前瞻性的理論命題,它深刻召喚著新時代文學的觀念革新與實踐更新。大文學觀首先意味著要胸懷國之大者,要進一步加強文學與波瀾壯闊大時代之間的對話關系,使文學重新成為時代風氣的先決者、先行者、先倡者。同時也意味著文學必須積極適應新時代的文化語境、媒介環境、傳播情境,積極跟進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迭代步伐,打破學科壁壘,拓展文學的視野與疆界,在更為宏闊的社會發展、時代要求下,跨學科深刻思考文學的內涵與外延,推動文學與多元文化樣態、多種藝術樣式、各類新興技術之間的連接聯動及深度融合。因此,圍繞大文學觀展開深入討論和學理性思考,不僅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更具有重大緊迫的現實意義。它關乎文學在未來社會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與功能,關乎新時代文學能否真正把握歷史主動,引領時代風尚。希望此次的學術交流和后續研討能夠催生一批基礎性、前沿性、創新性的理論成果,為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注入思想智慧,提供理論支撐。
四川省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張穎在致辭中表示,十八年來,持續舉辦的該項活動盡管在名稱和形式上有所變化,但其扎根文學現場的精神和專家學者們的參與熱情始終不曾改變。回顧近年來把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到四川文學事業的全過程各個方面,他認為,這項活動已身體力行地成為切實推動新時代四川文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十八年間,從“新時期與新時代:文學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到本次活動聚焦“大文學觀的疆域重繪與理論可能”,歷屆活動議題既聚焦文藝實踐,回應時代命題,又觀照文學現場,富有學術深度,在評論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催生了一批有影響的學術成果,推動了包括四川文學在內的當代文學積極向前發展。
活動主辦方之一的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成立于1958年,是新中國最早從事人文社會科學文獻收集整理編輯出版的服務機構。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副總編輯張安明在致辭中表示,作為一個一年一度如期舉行的學術活動,始終秉持開放包容創新的學術精神是活動的重要品質,也因此,為文藝理論研究搭建了高水準的學術交流與對話空間,聚攏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學者和作家,在文藝理論和文學創作領域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介紹到,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的理念是學術為教學科研服務,致力于為學者提供優質權威的學術資源,精心編制報刊復印資料系列期刊,在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交流和知識傳播方面發揮作用。在數字化日益成為發展新動能的今天,尋求數字化轉型也逐漸成為書報資料中心等從事科學文獻收集整理工作的機構適應時代發展的題中之義。而持續參與立足文學現場的學術活動,也為真正做到依靠學術共同體辦刊,以專業機構身份更好地為學術界提供更專業的服務提供了可能。
在學術交流環節,白燁、賀紹俊、張志忠、顏同林、王春林、段從學、李怡、李明泉、陳思廣、崔慶蕾等學者、評論家齊聚一堂,圍繞年度主題展開深度對話。會議由岳雯主持。
白燁回顧了大文學觀提出后發展至今的大致脈絡,關聯近年討論頗多的新大眾文藝,他認為,當由“時代性”“網媒性”“人民性”等幾個要點切入理解“新大眾文藝”與“大文學觀”,將會發現,其與互聯網的發生發展密不可分。網絡帶有的大眾性,使得主導文學的時代特性、研究和傳播視域、從事主體等都受到廣泛而深刻的浸染和影響。因此,當下聚焦“新大眾文藝”與“大文學觀”等概念,重視其與網絡之間的親密聯系具有相當必要性。
對文學正在悄然發生的變化,賀紹俊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解讀了“在文學泛化時代,如何定義文學的理論策略”,他談到,理解大文學觀,首先要辨析的是文學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文學泛化的趨勢越來越突出,文學性的彌散和敘事的變化使得文學滲透到方方面面,成為表達的工具。文學面臨的不僅僅是擴大疆域的問題,而是‘變異’的問題。文學面臨的不是一個‘物理問題’,而是一個‘化學問題’,文學本質的變化,令如何定義文學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并且需要一個新的理論加以描述”,“在大文學觀的視野下,我們不必急于為文學下一個新的大一統的本體論定義,而是應該深入地探究文學性在各種新興文化實踐中的功能實現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文學本身的理解自然就會變得更聚焦,更具有彈性,更富有生機”。
張志忠以“文學之大,大在何處”為題,引述魯迅、路遙等作家創作經歷,指出“文學之大”首先是“大時代的文學”,其本質是中國式現代轉型之大時代,呼喚著與之相適應的新的文學。
注意到“大文學觀”彰顯文學社會學功能的一面,王春林對過度強調文學的社會學功能而可能導致的文學性與審美屬性的缺失表示擔憂。他認為,語言、審美、人性、社會歷史是與文學緊密聯系的四個要素,因此捍衛語言的、審美的、人性的、社會歷史的文學性,仍然是聚焦大文學觀時尤其值得警醒的方面。
顏同林用文史互證的研究方法,通過梳理黔邊行記的部分作品以展現黔邊百年社會的變遷,為豐富的“大文學觀”內涵提供了生動的研究個案。
在段從學看來,大文學觀的“大”不是單一的,而是相當復雜的,因此,比起從觀點或理論出發討論何為“大文學”,他更愿意從美學情感出發,從思辨的角度去理解大文學觀之“大”,為其找到“接受那些復雜的悖論性的、超出我們經驗的事物的可能性”。
通過梳理大文學觀出現的不同的時代特征,李怡指出,面對當前不斷更新的種種文學現象,適時提出大文學觀具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與此同時,在提倡大文學觀時,也要讓多種聲音來促進文學發展的可能性,這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不管大的時代還是小的時代,以多元聲音發聲,才是文學發展的真正路徑”。
李明泉從“什么是文學觀”“為什么文學變大了”“大文學觀的內涵和變化”“大文學觀不變的是什么”幾方面提出思考。他認為,“融合”是文學觀發生變化的重要指征,當下,地方與世界的融合、文學與科學的融合、文學與影視的融合、題材與類型的融合、敘事與視頻的融合、“兩新(人才)”與專業(人才)的融合、閱讀與思辨的融合等面向正共同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文學觀的內涵。
陳思廣提示了用大文學觀進行民族文學研究時,要注意多樣性和統一性的辯證統一。他談到,研究既要用多元一體的思想凝聚中心,又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貫穿始終。
“無論怎么變化,文學作為母本的這樣一種功能或者意義是不會消散的。”崔慶蕾以“變化”為關鍵詞切入,通過分析創作與接受主體的變化、媒介變化、接受形態的變化、文類的變化等方面,厘清當下講述大文學觀時可能存在的誤區,他著重談到,“今天,我們對于技術的依賴有可能會帶來一種唯技術和唯科學主義的傾向,使得我們人文學科特有的批判性和價值關懷被邊緣化,因此,大文學觀的提出,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拋棄系統,拋棄對于文學本體的重視,而是要求我們在一個更復雜更互聯的坐標系當中,重新審視、理解今天的文學的位置,尋求文學的價值和意義”。
“當下,文學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僅舉大家能看到的一個例子,在我們的感覺里文學似乎式微了,但現實中越來越龐大的文學人口意味著什么,這是否也不斷提示我們重新審視對文學的定義?”岳雯在主持中談到,今天重提“大文學觀”這樣一個似乎并不新鮮的概念,意味著當它猶如理論的幽靈,時不時地回到我們的文學話語當中,回到文學生活當中,那么就可能說明,這一概念身上有著某種植根于現實需要的理論創造力和理論生產力。我們今天再談大文學觀,必然是當下的文學實踐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需要通過一種新的話語來重新打破既有的思維方式,從而新建一個新的、更具開放性的話語形態,來適應和推動文學的發展。這次討論盡管不可能把一個理論觀念的全部內涵都揭示出來,卻將成為我們未來不斷討論,不斷思考,將認識不斷引向深入的重要開端。

活動合影
當天下午,宋嵩、叢治辰、楊輝、程旸、李壯、何同彬、曾攀、王學東、徐剛、張立軍、張濤、李桂玲、艾蓮、周維東、金鋼、黃尚恩等評論家先后發言,就近年優秀四川文學作品進行交流研討。會議由趙雷主持。

作品研討現場
(攝影:杜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