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人生:知止而后有定
退休前,想抓緊時間考個駕照,這樣,退休后就可以過上逍遙的日子:買輛車,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啥時候走就啥時候走!我便報名駕校,重新做一回學生。
和文字打了一輩子交道,科目一交規考試很容易就通過了。接著,我便進入了科目二上路實操階段。
想到要上車學習駕駛還是有點興奮,畢竟可以堂堂正正地“摸車”,不料第一次實操課,駕校師傅根本沒有讓我動車,反而給我講了一堂哲學理論課。剛聽幾句,我就有點火了,后來聽著聽著覺得有點道理,最后覺得很有點意思,結束時我對這位師傅已經刮目相看了。
他說,學開車不用急。車就是代步工具,開車是熟練工種,很容易就學會。生命不息,人生有多長,您就要走多長的路。代步也是走路,今后開車的時間有的是,不要在乎早一節課晚一節課“摸車”。今天實操第一課,我和您講講“車”和“開車”。別看您是個文化人,這些道理對您今后開車會有好處的。
他一臉嚴肅地說,車和人一樣,人所具有的脾氣秉性,車都有。看清這個道理很重要,就可以像和好朋友在一起一樣。車是什么?是工具,從這一處走到下一處,完成運送,它的使命就結束了。人是什么?是動物,從出生運動到生命結束,完成一生的運動,人的生命就結束了。車的運行和人的運動是一個意思,把這點看透了,車人合一,您就會尊重車,就可以和車很好地相處,您不和它斗氣、較勁兒,保證您一路坦途,一路順風,一生安全。
說完高深的哲學話題,他接著賣了個關子:您說車最重要的部件是什么?很快,他自問自答:有兩個,是動力系統和制動系統。動力系統,就是驅動車子前進的動力機械。車子不能驅動,熄火了,那就是一堆破銅爛鐵。制動系統,就是讓前進的車子停下來。再近再遠的行程,常有驛站,總有終點,停車是必須的。這一動一靜,像鐘擺一樣不斷重復,就是車子的一生。
您看看,一部車子,動力系統特別重要,是從上一處行進到下一處的根本保證。您看過汽車拉力賽嗎?毫無例外賽車運動對發動機提出了極限要求,發動機不好,比賽就輸在起跑線上了。人生也一樣,干什么都要有動力,動力可以驅動人不斷走上人生的高處。內驅大就更容易達到更高處,這和汽車是不是一個道理?他打開車頭蓋,指著發動機一臉嚴肅地說。
嗯,是這個理!
那就得了。如果將制動系統和人生比對,道理還是一樣。他又鉆進車里,坐在主駕座位上,讓我坐在副駕上。
您想啊,目標確定后,車就不停地向前向前。當然,行駛途中,有時候會遇到大石頭攔住了路,牛羊橫穿馬路,或者遇到斷橋,遇到如注暴雨、洪水泛濫,那么,您就要停車,研究路況,或繞道而行。人生也是如此,需要放慢腳步慢慢來,是闖是避,是靜等花開,還是提槍躍馬,都要因時因地而異,這就要在動力系統外,用好制動系統。只知道一味前進的人,遲早要碰大釘子,拿開車來說就是要翻車。
教練師傅接著說,學車的第一課,實際上不是學開車,而是學剎車、停車!學制動!他握著手剎桿來回拉了拉,又用腳在下面踩幾下,示意在用腳剎剎車。現在的自動駕駛汽車,只有一個前進擋,掛上前進擋,就可以一往無前。但是你知道,一輛車有幾個制動嗎?兩個。一個是手剎,一個是腳剎。手剎和腳剎使用的場景有點區別,但是,功能是一樣的,就是制動,讓車子停住、停穩。制動系統數量是動力系統的兩倍,分工更細,要求更高,可見制動比動力更重要,人生也是一樣的。
聽師傅講到這里,我想到很多。我的老校長王梓坤先生原是南開大學的著名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提倡領導干部“四化”的時候,據說組織上曾考慮安排他擔任天津市副市長,但是他心系學生、不舍講壇,主動婉拒了。在眾人眼里,這是天上掉餡餅的美差,但老校長知行知止,后來調任我的母校擔任校長,繼續從事教書育人的老本行。中國的教師節就是他在校長的任上聯合諸多碩儒名家首倡的,最后被政府認定為國家的節日。
我還想到另一位前輩王寧先生。最近她發表了一篇文章《用學習和理解來紀念啟功先生》,回憶恩師啟功先生日常的點點滴滴,情真意切,意味雋永,讀之有一唱三嘆之感。一次,學校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面臨換屆,啟功先生對她說了一句《論語》上的話:“老年戒之在得”,“像是在自律,又像是在勸誡”。王寧先生進退裕如,據說她后來也如王校長一樣婉拒了一件更加美的美事。她能在人生的關鍵節點上啟用制動系統,心向學術,別無旁騖,最終造詣精深,在語言文字領域取得杰出成就,令人敬佩。
想到這里,我覺得這位師傅將駕車與人生聯系起來,很有點意思了。
我聽著聽著就這樣走神了。一個司機要區別手剎和腳剎的功能很簡單。司機坐在駕駛的位置上,通常只用腳剎,一腳到底,很少用手剎,其實用好手剎對愛車是一種保護,也體現節約能源的理念,只不過一般人偷懶,也不在乎這點小開支。人生在制動問題上可復雜多了,有幾個、幾十個制動系統同時在運行。如僅說話這一項,制動方式就有很多種,經常遇到,如少說、慢說、摘要說、分開說、吞吞吐吐說、找機會說、和顏悅色說、事后說、以后說,或者干脆就不說,更有人前不說背后說,會上不說會下說。還有,常常沉默是金,事以密成。如果做不到、做不好、用不活話語的制動,一件美事就成了糗事,人生就多一些坎坷。
這不就是“知止而后定”嗎?《大學》中有句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位師傅,更讓我刮目相看了!
科目二的第一課沒有白上,它讓我知道開車要首先懂得剎車的道理,做人要行止有度。老童生也有點新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