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學現狀與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辦

11月8日,“新時代文學現狀及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會議由上海大學、中國作家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上海大學文學院、中國作家協會新時代文學研究中心(上海大學基地)、《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編輯部承辦。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吳義勤,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馬文運,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劉昌勝,上海大學原黨委書記、中國作家協會新時代文學研究中心(上海大學基地)主任成旦紅出席會議并致辭。會議開幕式由上海大學宣傳部部長曾軍主持。
吳義勤在致辭中對上海大學基地成立以來的工作表示肯定。他強調,新時代文學歷經十余年的發展與積淀,已經展現出不同于以往的文學形式與美學特征,形成了獨屬于這一時段的文學史。之所以要在全國各地成立新時代文學研究中心,是為了凝聚各方力量,做好新時代文學的學理闡釋工作。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研究中心的各個基地應繼續緊跟文學現場,以扎實的研究賦予“新時代文學”豐富的學術內涵。
馬文運表示,上海作協愿與上海大學協力打造文學創作研究交流新高地。他期待與會專家暢所欲言,深入交流,共同就新時代文學的美學特質與精神內涵、創作的新方法與新范式、人工智能融媒體等新技術帶來的挑戰和機遇等問題進行討論,為文學從高原邁向高峰凝聚共識和貢獻智慧。
劉昌勝介紹了上海大學的基本情況和中文學科的歷史。他強調,成立新時代文學研究中心(上海大學基地)是學校積極響應時代召喚、服務國家發展文化戰略、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希望上海大學基地能夠再接再厲,為文化強國事業貢獻更多的上大力量。
成旦紅向所有支持單位、籌備團隊以及與會專家表示感謝。他回顧了新時代文學研究中心(上海大學基地)過去一年半的工作,肯定了基地自揭牌以來在學術活動組織、學術研討、媒體宣傳方面的成績,期待通過各位專家的交流,共同推進新時代文學的研究。
新時代文學的守正創新、新大眾文藝作家(群)和相關現象、文學如何回應人工智能的挑戰是此次研討會聚焦討論的三個話題。
談到新時代文學的守正創新,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魯太光提出“新時代文學需要熱情”,他指出中國現代文學在起源上都有飽滿的熱情,新時代文學創作者應對生活、對思想和對美學創造力充滿熱情。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文貴良以魯迅為例,指出魯迅在成為經典作家之前所經歷的種種文化實踐的“挫敗”,認為新時代經典作品的產生同樣需要作家有意識地自我訓練與多樣化的文化實踐。韓國國立木浦大學林春城教授以豐富的出版資料,對新時代以來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在韓國譯介展開介紹。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何言宏圍繞“中國意識”這一問題,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傳統脈絡里思考新時代文藝的獨特性,他指出中國意識的復興是新時代文學的一個主要特征。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叢新強注意到新時代文學與1950-1960年代的文學在諸如“大眾文藝”“山鄉巨變”以及文藝自上而下的倡導形式上存在著明顯的傳承關系,不過,在當下新媒介等文化語境下,新時代文學也呈現新的變化。上海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王光東認為,在新時代文學的創作實踐中,已經初步形成了不同于純文學觀念的大文學觀,這是一個需要學理分析的問題,同時新大眾文藝的導向問題,也需要關注。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錢文亮提出“精英與大眾:文藝如何辯證”的問題,他認為談論“大眾文藝”繞不開“精英文學”,理清思考兩者的關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新大眾文藝創作。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楊位儉將“田野”作為衡量鄉村文學的新尺度,他強調返回田野、返回地面實際上是文野結構、文野互動的問題,并用這一視野考察鄉土文學傳統以及新時代從事鄉村題材創作的作家。上海大學文學院講師汪一辰討論了新時代重要理論文本的文獻發生學問題,指出對新時代文藝理論重要史料梳理的重要性。
新大眾文藝作家(群)和相關現象,也是本次會議的一個重要話題。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王一川敏銳地捕捉到新北京作家群創作中更注重探測個體深層心理創傷和難解的心結事件這一特征,并以“半覺解心結”為線索將“新北京作家群”納入百年北京文學的發展之中。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平通過對王計兵創作史料的考察與爬梳,指出為主流文學所忽略的基層創作者其實關聯著一個不被關注的基層文藝傳統,或者說是一個大眾的文藝傳統。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金方廷匯報了“互聯網采詩”這一新現象,她指出當下我們需要將詩歌從“文本”中解放出來,重新放置到“實踐態”上考察。上海大學文學院講師王瑋旭主要討論了當代詩歌中的電子游戲經驗。通過對黑神話悟空,豆瓣和游戲條目下的游戲詩以及游戲詩集的搜集、整理、分析,他提出詩歌和游戲的互動形成了一種跨媒介的文藝共同體。上海大學文學院講師葉端討論了跨媒介視野下的當代偵探小說敘事問題,提出偵探小說之所以在跨媒介上游刃有余,取決于它的代償性、空間性特征。上海大學文學院博士后汪靜波圍繞西海固這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重要“地方”開展研究,分析當地作家自發創作的成功之處,并勾勒其從“新大眾文藝”走向組織集聚化的“純文學”之面向。
文學如何回應人工智能的挑戰,構成會議的第三個話題。江蘇省作家協會原主席范小青以三個生動的故事率先提出“未來已來,文學何往”的問題,她指出,雖然AI目前還無法攻克“文學的想象”,但面對不可捉摸的世界和吊詭的未來,文學需要直面現實的復雜性,保持思想深度與精神高度而非簡單模仿現實。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汪政提出人工智能時代“具身寫作”的重要性,他提倡我們的文學書寫要回到人的情感、人的肉身,要有“活人味”。吉林省作家協會主席金仁順認為在AI的推動下,文學講述世界的方式已經發生了結構性的改變。她概括了當下文學敘述出現的“時間的多重化、經驗的去中心化、現實與虛構的互滲”這三種新的維度。上海大學宣傳部部長、教授曾軍指出,當下的文藝環境比本雅明所處時代的更為復雜。在評價問題上,新大眾文藝的均值在于“木桶原理”的短板,新時代的作者還應從“內容的生產者”向“改造的工程師”進行身份轉換,對AI作品的改造要求作家對技術有所掌握。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譚旭東提出在人工智能時代,傳統的文學四要素已不能闡釋當下的文學現狀,他認為“作家、作品、 世界、讀者、媒介”共同構成了人工智能時代的文學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