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古韻 融新聲
11月4日,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古韻稀聲”稀有劇種保護傳承展演為觀眾帶來了獨特的審美體驗。舞臺褪去繁復布景與炫目燈光,讓觀眾全程聚焦于稀有劇種的獨特聲腔與純粹表演。喜樂歡快的邵武三角戲、粗獷豪放的羅卷戲、清悠雅致的阿宮腔、婉轉深情的朝鮮族唱劇、古雅清越的新昌調腔,這些散落在中華大地的文化遺珠,以最本真的姿態綻放魅力。它們恰似濃油赤醬的盛宴過后,慢啜的一盞清茶,既散發著本真的醇香,又帶著歲月沉淀的綿長余韻。觀眾在古樸與清新交織、古老卻鮮活的觀感中,逐漸領悟到稀有劇種保護與傳承的深遠意義。
從“生存保障”到“生態培育”
稀有劇種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戲曲藝術的基因密碼與地域文化的鮮活記憶,卻一度面臨“人走藝絕”的生存困境。為解決如此難題,中國劇協以系統性思維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國劇協模式”,構建起“調研-幫扶-創作-展演”的完整保護鏈條,為全國稀有劇種傳承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本,讓稀有劇種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該模式以“項目化扶持+成果化展演”形成閉環機制。從前期對稀有劇種的專家論證、實地調研,到聯動各地劇協實施老藝人傳藝、專家駐點指導、推動劇目復排、開展人才培育,再到最終以“古韻稀聲”展演呈現成果,從而讓保護工作有目標、有路徑、有反饋。同時,中國劇協還注重特色挖掘與人才培育的協同推進。一方面深入挖掘各個劇種獨特的藝術特色,精準提煉出各劇種的鮮明身份標識;另一方面,通過搭建展演平臺,讓年輕演員在舞臺實踐中積累寶貴經驗,逐步成長為稀有劇種傳承的中流砥柱。此外,該模式還實現了地域文化與全國傳播的有機結合。以國家大劇院為代表的高規格專業舞臺為稀有劇種提供了高水平的展示窗口,助力稀有劇種走出地域局限,在當代文化語境中找到新的生長點。從“生存保障”到“品質提升”,從“地域傳播”到“全國輻射”,從“單一傳承”到“生態培育”,該模式的可復制性,也為更多瀕危劇種的活態傳承提供了信心與路徑。
守“文化包漿”,融時代新韻
稀有劇種的“文化包漿”,是千百年歲月沉淀的藝術質感——它可能是邵武三角戲“土官話”的語言風格、羅卷戲的嗩吶主奏、阿宮腔的“翻高遏低”、朝鮮族唱劇的“盤索里”說唱、新昌調腔的“曲牌干唱”等基因,而保護這層“包漿”,就是守護劇種的獨特性;適度創新,則是讓“包漿”在當代煥發光澤。此次展演的5個劇目,以“守正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的實踐,詮釋了傳統藝術創造性轉化的精髓。
堅守劇種獨有的核心特質。邵武三角戲《姑嫂觀燈》保留“土官話”道白、“旦角倒退出場”程式和“湖廣調”,以姑嫂弟的日常對話還原民間節慶的歡樂氛圍,將平民化、生活化的劇種特質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感受到百姓生活的本真之美。河南羅卷戲《范仲淹拒酒》以嗩吶主奏定調,通過“緊吹慢唱”“急轉調”的節奏變化,強化戲劇沖突、烘托情緒氛圍,盡顯劇種原生態鄉土韻味和粗糲質感。阿宮腔《白蛇傳·斷橋》以“翻高遏低”的“噫”“耶”拖腔技巧,將白素貞的愛恨嗔癡刻畫得細膩動人,彰顯兩千余年宮廷雅樂的清悠秀婉。朝鮮族唱劇《春香傳·獄中相逢》堅守“盤索里”說唱基因,以“羽調”“界面調”的哀婉唱腔,傳遞出民族文化的獨特韻味。新昌調腔《白兔記·出獵》則以“曲牌干唱”“人聲幫和”的形式,還原南戲“一唱眾和”的原始形態,讓觀眾窺見宋元戲曲的遺風。這些堅守,讓每個劇種的“文化身份證”清晰可辨。
貼合劇種風格的創新表達。創新并非對傳統的顛覆,而是在劇種特質基礎上的有機生長。《范仲淹拒酒》作為新編廉政題材小戲,貼合羅卷戲熱鬧喜興的特質,設計張果老、太監插科打諢,用“野菜糕”具象化廉政主題,以三不欺構建范仲淹完整價值觀,人物扎實、有根基,用百姓通俗易懂的表述,使嚴肅厚重的題材有了民間化的表達;朝鮮族唱劇融入西洋配器、現代舞臺燈光與話劇表演元素,通過細膩的情感刻畫,讓春香堅貞不屈的形象更具當代感染力;新昌調腔則加強演員身段技巧的處理,讓“咬臍郎尋母”的情感更易引發當代觀眾共情。這些創新,讓古老劇種的表達更貼近現代人的審美與認知。
讓“古韻稀聲”成為時代“大音”
“古韻稀聲”的展演主題,不禁讓人聯想到《道德經》中“大音希聲”的哲思。“稀”與“希”二字雖有別,意蘊卻息息相通——大美之音、深邃之韻往往藏于留白的意境與簡約的氣象之中。這啟示我們,對待這些古老的文化瑰寶,唯有摒棄浮華浮躁的心態,以敬畏之心聆聽,以傳承之力守護,方能真正領悟其中沉淀的文化記憶與獨有的美學特質。這些散落在民間的“稀聲”,不應是即將消逝的“絕響”,而應是等待被更多人聆聽的“大音”;它們承載的“古韻”,不應是塵封的歷史,而應是可與當代對話的文化基因。
“古韻稀聲”展演的意義,遠超一場藝術演出的范疇。它是一次文化喚醒,讓更多人看到稀有劇種中承載的地域底蘊、民族特質與歷史文脈;它也是一次價值重申,在追求“新奇特”的當下,傳統藝術的本真質感依然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它更是一次未來宣言,唯有守住“文化包漿”的本真,又能與時代精神共振,稀有劇種方能在當代文化土壤中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作者系《中國戲劇》主編、編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