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繪八閩 網通世界
文接千古,潮起東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
20多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網絡文學逐步發展壯大。它自誕生起,便以其瑰麗的想象、精彩的故事、創新的形態受到讀者喜愛,更在數字化浪潮中擴大全球影響力,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一張名片。
今起,2025中國網絡文學論壇暨首屆海絲網絡文學周在泉州舉行,將推進網絡文學“創作、產業、評論、傳播”四位一體協同發展,為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一)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
從萌芽、勃發到興盛,福建在網絡文學發展歷程中具有獨特優勢、占據重要地位。
時針撥回到1998年。臺灣作家蔡智恒發布在BBS上的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風靡一時,被認為是中國網絡文學元年。福建與臺灣地緣相近,文緣相承,得風氣之先,成為中國網絡文學重要發軔地。
世紀之交,真邪的《陸扣青傳奇》等網絡武俠小說廣受歡迎;蕭鼎的《誅仙》引起轟動,至今仍被認為是最成功的網絡文學作品之一;晉江文學城的前身——晉江萬維信息網文學板塊聚集大量讀者……這些源自福建的作家、作品、平臺,對中國網絡文學的早期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中國網絡文學歷經20多年高速發展,給讀者帶來豐富內容和獨特審美體驗。進入新時代,網絡文學從量的增加轉向質的提升,內容改編和衍生開發百花競放。截至2024年,中國網絡文學平臺駐站作者總數超3000萬人,作品超4000萬部,用戶達6.38億,2024年市場營收規模約500億元。
(二)
閩派,是中國網絡文學生態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目前,活躍在各個平臺上的閩籍網絡文學寫手已超萬人,涌現出藤萍、姚瓔、芥沫等眾多知名作家,《吉祥紋蓮花樓》《情暖三坊七巷》等一大批有影響力的作品,91文學網、暢讀書城、掌中云閱等一批占據重要行業地位的平臺。
成為中國網絡文學重鎮,福建做對了什么?
全鏈條延伸開發。網絡文學天然具有跨媒介開發基因。福建在此領域成果卓著。比如,《誅仙》作為IP(文創作品)開發標桿之作,由其改編的游戲、電視劇、電影等都取得了相當高關注和商業回報;《蓮花樓》《裝腔啟示錄》等多部海內外熱播的電視劇都改編自福建作者的網文作品。福州、泰寧、平潭等地紛紛建設拍攝基地、出臺鼓勵政策,形成“網文+”融合發展的獨特優勢。
獨特的美學特質。中國網絡文學成為世界級文化現象,靠的絕不只是“梗”和“爽點”,更在于作品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近年來,閩籍網絡作家在創作中,有意識地將朱子學說、武夷山水等八閩文化符號融入作品,在招式設定、場景構建與情節推進中展現福建特色。
積極的團結引領。網絡文學猶如一片充滿潛力的花園,若任其野生,雖不乏奇花異草,卻難成繁盛之景。近年來,福建對網絡作家隊伍、創作生態開展有效的組織引領與系統化培育,通過成立福建省作家協會-網絡作家分會,構建網絡作家信息庫,組織開展培訓班、基層采風、研討會等方式,為網絡作家提供交流互鑒、提升創作水平、汲取創作靈感的契機和平臺。
(三)
今時今日,網絡文學正逐步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用戶規模穩步增長,尤其是海外傳播異軍突起;微短劇等新業態拓寬網文IP轉化渠道,催生出多元立體的消費生態。同時,AIGC(大數據生成文本)技術正深刻變革網絡文學的創作、傳播與閱讀方式。這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抓住契機推動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福建有資源有優勢。
向融合要廣度。整合域內網文IP、攝制、品牌招商等全鏈條資源,推動“網文+微短劇”模式專業化、規模化發展;鼓勵創作深度結合福建文旅資源的網文作品,開發主題文旅線路;推動網文IP向潮玩手辦、服裝服飾等消費品領域授權衍生,構建“內容—情感—消費”完整生態鏈。
向出海要高度。深耕本土文化,通過網文及其衍生開發,實現從“產品出海”到“文化共鳴”的躍升。梳理形成閩派“出海IP資源庫”,優先支持蘊含朱子文化、媽祖文化、海絲文化等全球性文化符號的網文IP進行多語種開發與轉化;利用AIGC提升翻譯效率,加強審校,確保內涵準確傳達;設立海外推廣基地,通過書展、IP快閃店等活動增強海外用戶的沉浸式文化體驗。
向引導要穩度。積極擁抱AI等新技術,推動形成“AI助創”而非“AI代創”的行業共識,建立健全版權歸屬與標注規范;強化人才培育,提升作者的人文素養、創意能力和產業視野;完善維權保障與激勵機制,營造健康、有活力的創作生態。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守價值導向、助力人才興業、推動產業融合,福建網絡文學必將寫下濃墨重彩的閩派新篇,讓中國故事、福建故事傳得更遠、更深、更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