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陽的村子,我走過近半
這些年,我在老家陜西涇陽盤桓的時光多一些,大半光陰都消磨在了村落之間,蹲在田埂上聽老人講舊年的收成,伏在村委會桌前抄褪色的族譜,揣著筆記本打撈鄉村的陳年舊事,不知不覺間,筆記已攢下七大本。我有一個樸素的心愿:在接下來的幾年里,踏遍涇陽的每一座村莊。因為這里,藏著我生命中最溫暖的記憶,是我靈魂深處最堅實的根脈所在。
東漢《白虎通》中言:“一家有吉,百家聚之”。村子,便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存在。自你誕生于此,它便如同無形的絲線,將你的靈魂緊緊拴住,讓你一生都無法割舍。
涇陽的村子,我已走過近半。早年在故鄉時,走親訪友、參與生產隊勞作,去過不少村子;近些年回鄉,我又尋訪了許多未曾涉足的村落。回到故鄉,最讓我感慨的,是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有些村莊已不復我印象中的村子模樣,有些甚至直接“農轉非”。大姑媽家表姐嫁的皮劉村,因茯茶產業而舊貌換新顏。老夯土墻外包裹上了新青磚,舊日的澇池填了細石,成了穿街過巷的流動水景,錦鯉在水里游,恍惚是把當年的月光也馱在了背上。舊茶坊的幌子,換成了亮堂的燈箱,老茶人坐在八仙桌前,向游客們講述著茯茶“渥堆”的奧秘、“發花”的訣竅,還講縣前街駱駝巷里,西域“駱駝客”用胡語討價還價的熱鬧。曾經冷清的村落,如今成了熱鬧非凡的景區。三姐曾工作的雪河獸醫站,武寨府墚上那敞亮的院子、高大的核桃林,如今已夷為平地,坡下公路兩邊建起了商業街。漢堤洞更讓我感慨,這里據考證曾是漢代白渠“枝瀆出焉”的地方,當年掏渠堆起的土墚宛如一條巨龍,“龍頭”上有廟宇,還有老干虬枝如鐵的蒼柏。二月二廟會的戲聲、“狗攆兔”的吆喝聲,幾里外都聽得人心潮澎湃。如今大渠改線,舊渠道成了村中心街道,世事變遷,真應了“陵谷滄桑”四字。
村落,是農耕文明最為鮮活的載體。它以宗族為根基,蘊藏著傳承數千年的生產生活方式、道德倫理與民俗風情,這些珍貴的記憶,比文獻、考古資料更為真實可感。
去年深秋,我回老家三渠,路過大寨村。那里立起了藍白相間的廠房——一家精密計量設備產業基地落戶于此。曾經扛著鋤頭種莊稼的村民,如今穿著藏青色工裝,指尖在德國引進的儀器面板上起落。他們在觀察屏幕上的參數跳動,像是把當年侍弄莊稼的細心,都挪到了精密制造里。社樹村在明清兩代涌現出聞名遐邇的“陜商”代表人物。村里曾建有高大巍峨的城墻,如今雖大多坍毀,僅有很短一段得以保留,但村里人將其當作珍貴的文物,悉心保護著。與這段城墻一同屹立在藍天下的,是“陜西省千萬工程示范村”的標牌。社樹人構建了“果畜菜+農文旅”多元產業體系,建成了甜柿園,辦了奶山羊養殖場,還開了木屋民宿和關中小院。
在陰郭村,明崇禎年間的石碑還立在村口的碑樓下,碑上的字被風雨磨得有些模糊,旁邊的石獅仰面朝天,爪子上還沾著去年的槐花瓣。轉過碑樓,就是嶄新的文化廣場:籃球場的地面锃亮,健身器材泛著金屬的光。廣場東側是村史館,墻壁上掛著騾馬的擁脖、耕地的牛軛,展柜里擺著早先的地契、賬簿,還有當年記工分的本子。老人們帶著小孫兒來,給他們講述“二牛抬杠”“工分”這些往昔的故事。村南早年涇河水總是泛濫的灘地上,如今建起了觀賞魚養殖基地,紅龍魚、金龍魚已不稀罕,連來自亞馬孫河流域的名貴品系也一應俱全。村里的“自樂班”唱著秦腔,村口空場上人們跳著廣場舞,古風與新潮、傳統與現代,新老日子就這樣自然而和諧地串連在了一起。王浩村出了抗美援朝英雄蔡興海,如今村里的年輕人,有的在新材料企業當技工,有的在村里的葡萄園搞種植,說起蔡興海在戰場上殲敵的事跡,眼里還閃著光——英雄的精神,從來不是掛在墻上的照片,而是年輕人干事創業的勁頭……我走過的每一個村子,都有著說不盡的故事。
涇陽自古富庶,早就是有名的糧倉。當年的村落里,社火能鬧三天三夜,戲班能唱到月上中天,秦商的駝隊從這里出發,把涇陽的茯茶、布匹賣到西域,再把藥材、皮貨馱回來。如今的涇陽,新企業、新產業讓富足換了新軌道。該變的變了,不該變的還留著原汁原味:涇陽茯磚茶的金花依舊璀璨,泡在水里能析出琥珀色的湯;飯館里的水盆羊肉還是肉爛湯清、肥而不膩,撒上一把香菜,就是最地道的涇陽味;漢子們吼秦腔,依舊高亢激昂、粗獷豪放,能把胸腔里的熱血都吼出來。
故鄉人素來溫良寬厚,從不排外。外省人來涇陽,故鄉人敞開了門,給他們分地、幫他們蓋房,一起開荒,一起種地,日子久了,外鄉話變成了涇陽腔,外鄉的習俗也融進了本地的日子。這種“接納”,是孔孟“仁者愛人”的底色,是張載關學“民胞物與”的胸懷,它刻在涇陽村落的變遷里,也照亮了今天的路。引進的通用凈水項目把外國技術帶到這里,產品不僅供應西北市場,還通過“一帶一路”賣到了國外。臨空產業園引進的眾多企業,本地的、外地的、外資關聯的,大家湊在一起搞研發、做生產,就像當年移民村的人們一起開荒那樣齊心。在故鄉人看來,守護傳統,不是抱著過去不放,而是把傳統里的好東西留住;開拓新路,不是把根丟在身后,而是帶著根去闖未來。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當我們回望村落,便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這根,不是頹圮的地窯、消失的土墚,也不是裝在玻璃柜里僅供參觀的老物件,而是流淌在血脈里的文化密碼,是生活中藏著的精氣神,是涇河水里養人的溫,是秦腔里吼出的剛。它讓涇陽的村落,既能在甜柿園里摘得豐收,也能在精密車間里造出榮光;既能在民宿小院泡一壺老茯茶,也能在臨空產業園里連接世界。
熟悉的村落,早已改變了模樣,可在這陌生的景象里,卻藏著熟悉的根——是土地的氣息,是文化的脈絡,是刻在基因里的堅守,也是向未來生長的勇氣。把這些記憶好好珍藏,把這份鄉愁穩穩留住,把這根深深扎下,它定會在時代的土壤里,長出更壯的枝芽,開出更艷的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