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洞上”的風聲
深秋,清晨,黔北山坳里的三渡關被一層薄霧托舉、包裹著,寧謐而安穩。山風輕柔,拂過林梢,帶來遠山草木的清新氣息。從遵義老城出發,越野車在蜿蜒的山路上盤行,窗外的景致由城市的喧囂漸漸化作丘陵的靈動。滿山遍野的綠,是那種飽含水汽的、沉甸甸的翠色。樹木蓊蓊郁郁,幾乎要將這盤山的村路也染透了。寒意微露,秋風穿過山谷,吹破山間竹林,發出如簫似笛的鳴響。
秋風對落葉的哀矜穿過晨霧,“沙沙”聲更顯喑啞,不似來自耳畔,倒像是從歲月的深處悠悠、緩緩地傳來,鼓蕩著一段浸潤英雄鮮血的紅色記憶。九十年前,也是在這樣的清霧里,一支腳穿草鞋的隊伍踏過前方的山脊,在閉塞的山坳里蟄伏下來。夜雨淅瀝,他們聚于山洞之中開會,爭論、思索,尋覓革命的出路與隊伍的去向。
我此行的目的亦是尋覓。聽說新蒲新區三渡鎮的花橋村有一個名叫“洞上”的地方,竹海密林的風聲里,藏著當年紅軍遵湄綏游擊隊留下的英雄傳奇。
車輪碾過逼仄陡峭的山彎,眼前浮現出層層疊疊的梯田。近了,花橋村就在盤桓的陡坡之上。下車步行,抬眼望去,陽光正努力穿透云層,在錯落的田疇和青瓦白墻的農舍上,投下斑駁細碎的光影。村口,一棵古老的香樟樹枝葉婆娑,仿佛一位沉默的守望者,看人來人往、花落花開。樹干粗壯虬曲,非三四人不能合抱。想來,老樟樹細密的年輪間,一定承載著許多山外人不曾聽聞的故事。風起時,站在樹下,頭頂涌動著深沉的濤聲,像是在訴說著什么。
沿著窄窄的水泥路,向村子深處走去。路旁可見大片的花椒園,青色的花椒果一簇簇綴滿枝頭,空氣里彌漫著一股辛烈的獨特香氣。零星能見到幾個頭戴斗笠的老鄉在田間勞作。村干部介紹說,這是村里引進的青花椒種植產業,如今已成規模,是村民增收的“綠色銀行”。再往前走,地勢漸高。緩坡上的梨樹園里,沉甸甸的果實掛滿枝頭,印證著秋日的豐饒。滿眼恬靜的田園氣息,讓人很難將腳下的土地與九十年前那場腥風血雨的“白色恐怖”聯系起來。
在一戶村民的院子前駐足,臨近路邊是簡易的木結構老宅。輕撫暗沉的木板,依稀可見當年留下的彈痕。其后,一幢新建的磚混二層小樓靜靜矗立,凝視、守護著前方的老屋。
院子的主人姓王,80多歲了,卻面色紅潤、精神矍鑠。得知我的來意,王老熱情地將我引至屋后,那里竹樹環抱,苔草如茵。順著一條毛毛道,穿行不過百米,眼前豁然開朗。巨大的山體下,一處不起眼的山洞隱匿其間。這是一個位于路邊的天然山洞,洞口上方的藤蔓隨風搖曳,投下變幻不居的光影,為這處革命歷史遺跡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石碑上,“洞上會議會址”六個紅字赫然在目。九十年前,一場決定紅軍遵湄綏游擊隊命運的會議就是在這處山洞里召開的。
洞口高約2米,寬約8米,洞廳約莫有100平方米大小。洞內幽深,地面還算平整,能容納三四十人。周遭如此寧靜,細聽,能辨出風摩擦洞壁、從潮濕的巖土間旋轉而出的“嗚咽”聲,還有遠處隱約傳來的犬吠聲。這風,穿越九十年的時光,絲絲縷縷間,想必也裹挾著當年那些紅軍游擊隊戰士留下的氣息吧。
“就是這里了,”王老的聲音嘶啞而渾厚,“聽父親講,1935年,紅軍的一支游擊隊在這個山洞里開過一個要緊的會……”老人緩慢、堅定地講述著,我的思緒也隨之穿越回那個遙遠而陌生的春天。漫山桂花初綻,迷人的花海里卻隱匿著生死攸關的硝煙和危險。
1935年3月,黔北山區乍暖還寒。元月里,中共中央在這里召開了后來舉世聞名的遵義會議。為了掩護中央紅軍主力西進,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決定組建紅軍遵湄綏游擊隊。3月5日,以紅九軍團抽調干部戰士為骨干的中國工農紅軍遵湄綏游擊隊,在遵義老城楊柳街宣告成立。這支一百多人的隊伍,猶如一把尖刀,插入了遵義、湄潭、綏陽三縣的交界地帶。
游擊隊政委,是一位名叫王有發的江西老表。他1930年就參加了紅軍,進過紅軍大學,是經歷過反“圍剿”硝煙和長征淬煉的骨干。就是這樣一位年輕的指揮員,帶領著這支新生的隊伍,在敵人的腹地宣傳革命、發動群眾、攻打區公所、處決惡霸,像一團熾烈的火焰,燃燒在黔北的山山水水間。
斗爭是殘酷的。國民黨地方武裝和民團,視這支游擊隊為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3月11日,游擊隊在湄潭分水埡遭敵突襲,倉促應戰,犧牲數人。隊伍突圍后,并未獲得喘息之機。3月18日,他們夜襲宋家壩區公所獲勝,隊伍旋即撤回羊舞場亭子臺休整。
3月19日晨,游擊隊遭火燒舟區和蝦子區的民團武裝聯合攻擊。在碗架坎,游擊隊艱難打退了敵人的進攻。當晚,周邊四縣的民團武裝合圍了在磨刀溪休整的游擊隊。在劉隊長的掩護下,政委王有發帶領兩個分隊先行突圍。
3月20日,王有發在三渡鎮洞上等候劉隊長的隊伍,久等未至,猜測已兇多吉少。于是,他召集所有游擊隊員四十余人(后來沿途歸隊的有十來個),在洞上的一處山洞里開會。
會議開了一整夜,天色微明,清霧漸起,最終統一了全隊思想。會議認為,在敵強我弱的極端形勢下,游擊隊不宜公開活動。當前,紅軍主力成功轉戰赤水,游擊隊掩護紅軍主力的任務已經完成,當務之急應該是保存革命力量,伺機開展斗爭。王有發政委做出了一個關乎隊伍存亡的艱難決定:一、所有西南籍(川、滇、黔)的戰士,就地轉移,轉入地下,籌建黨的組織,發動群眾,秘密開展斗爭;二、將所有槍彈集中起來,交給其他紅軍老戰士,由他們去追趕中央紅軍大部隊;三、由分隊長周鳳山接任游擊隊隊長,組織并帶領非西南籍的干部戰士,繼續追尋主力;四、所有黨員的組織關系,由紅軍老干部攜帶,萬一流散,個人也可就近尋找黨組織。
這就是黔北游擊戰爭史上極其重要的“洞上會議”。它不僅是一次軍事會議,更是一次生死存亡關頭體現出高度政治智慧和堅定革命信念的黨組織的會議。它不但明確了游擊隊的軍事路線問題,也明確了黨組織關系的轉接問題。它還果斷地實施了斗爭策略的轉變,由公開的武裝斗爭轉向公開與秘密斗爭相結合,為革命保存了珍貴的火種。
會后,王有發、周鳳山分別組織、帶領非西南籍的干部戰士離開洞上,去追趕紅軍主力部隊,輾轉行至綏陽縣境白泥壩。4月初的一天,王有發率隊在攻打綏陽王紹雍家后,游擊隊被打散。王有發與一位姓邱的戰士撤退到山林中隱蔽,后轉移到湄潭境南截壩關坎腳農民馬和清家暫住。當地土匪頭目秦興成告密,馬和清家被敵包圍。突圍撤退過程中,王有發不幸中彈,壯烈犧牲。邱同志被敵人抓住,也慘遭殺害。
洞上會議后的幾天,劉隊長帶著突圍的游擊隊戰士來到洞上,找到了何恩余、李小俠等人。何恩余向劉隊長傳達了游擊隊洞上會議的精神和決定,并告知王有發率隊所去的方向。劉隊長帶著部分戰士去追趕王有發的隊伍,終究沒有追上,不知所終……
王老的講述斷斷續續,有的有史料佐證,有的則是數十年來在當地幾代人中口耳相傳的故事。
我環顧洞內四周,巖壁上不時有水珠滲出。想當年,在那個陰冷潮濕的夜晚,四十幾個衣衫襤褸、面帶硝煙的身影,圍坐在微弱的馬燈、松明旁。他們的眼睛,雖因連日的激戰和奔襲布滿血絲,但目光中依然燃燒著不屈的火焰。從洞口鉆入的風吹動微弱的燈火,在巖壁上投下搖曳不定的陰影。
王老還給我講述了另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洞上會議后,部分隊員分散隱蔽。有一位女紅軍——后來得知是李小俠——經常住在他家。有一次,國民黨軍得到風聲前來搜捕。情急之下,他的祖父急中生智,讓兒子將女紅軍藏在閣樓上堆積的木炭最里面,僥幸躲過一劫。國民黨軍為了報復,將王家的小兒子王老六綁走,百般刁難,最后殘忍地殺害在亂石崗。為了保護革命的種子,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同樣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聽著老人的講述,再看向這個荒涼靜寂的山洞,感覺它仿佛是一只歷史的音箱,至今仍在低吟淺唱著那段寫滿理想與犧牲的英雄之歌。
洞上會議后,游擊隊員的命運坎坷卻也壯烈。四分隊的余分隊長隨政委王有發至綏陽縣境白泥壩,被打散后率部分隊員轉移到綏、湄交界的黃羊臺,后輾轉至綏陽縣的紅籽壩,在農民詹雨順家住了半月。隊員在鄭場街上打聽消息時被敵發現,敵人順勢包圍了詹家。余分隊長在突圍中負傷,落入敵手。兩名戰士不幸當場中彈犧牲,余分隊長最終也在與敵人的搏斗中壯烈犧牲。
分水埡戰斗中,女游擊隊員李小俠和戰友一起,含著淚、親手掩埋了組織委員。晚年,在回憶錄中她這樣寫道——
我又掉隊好遠,正氣喘吁吁的,只聽得一個聲音:“小俠同志,我受傷了!”我回頭一看,是組織委員(回憶不起姓名)掛彩,他伏在一土埂下,雙手抱著肚子呻吟著。我回過來,蹬在他的身旁看,是敵人的土槍子彈,由后下背穿肚而出,周身淌滿了血水。我把他捎的大拉八短槍、彈帶、公文布袋取過來挎在我的身上,打算把他攙扶起走。這時何恩余、謝樹中倆同志也跑來,我又把他放在地上,準備把槍彈取下來交與何、謝二人后,我再攙扶著他走。哪知他傷勢太重,終于為黨、為人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三人,把他的尸體移在一塊松土邊,用手刨土把他埋了。
更多的游擊隊員,他們最終的命運以及犧牲的過程,現如今已經沒人能說得清楚……他們的名字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精神卻如同這黔北的青山,巍然屹立。他們的英勇事跡在遵湄綏三縣交界地帶廣為流傳,感召著當地勞苦大眾,也喚起了民眾的覺醒。
奉命“落地”的西南籍戰士如謝樹中、何恩余、李小俠等人,后來都成為重建地方黨組織、恢復游擊隊活動的骨干力量。他們經常到黃家寨、桂花橋一帶活動,繼續傳播革命思想,維系黨組織運作,發動群眾力量。洞上會議在危難關頭作出的“化整為零”決定,彰顯出紅軍游擊隊因地制宜、依靠人民、融入群眾的成熟的政治智慧和斗爭策略。
告別王老,村干部引我來到村里新近打造的棲溪谷露營基地?!拔覀冞@里水質好,去年嘗試的冷水魚養殖非常成功?,F在升級打造露營基地,成了城里人周末休閑的網紅打卡地呢!”一灣清澈的溪水從山谷中蜿蜒流過,兩岸綠草如茵,幾頂白色的帳篷點綴其間,與周圍的蒼翠山巒相映成趣。山風輕柔地拂過溪面,泛起粼粼波光。我站在溪邊,看著眼前這幅現代化的山鄉圖景出神?;ń穲@的辛香、梨園的碩果、露營地的笑語,與那孔幽深山洞里的回響奇妙地交織、對話。歷史與現實、紅色與綠色在這里和諧地融為一體。
花橋村人沒有忘記那段英雄的革命傳奇。2023年,村民們自覺自發地對洞上會議遺址實施了有效保護。山洞旁,當年游擊隊員李小俠曾躲藏過的那棟老宅子被重新整修,作為陳列洞上會議史料的紀念室,以此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
夕陽西下,歸途中回望暮色中的花橋村,炊煙裊裊,群山如黛。晚風輕拂,帶著田野的芬芳,也帶著歷史的回響。盤桓在洞上會議舊址的風聲,經由山洞的放大,在每一個來此尋訪的后來者耳畔心間“嗚咽”,低徊鳴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