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微短劇生態發展論壇舉行

11月6日,由中國網絡視聽協會指導,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主辦的首屆微短劇生態發展論壇在珠江劇院舉行。論壇以“凝微聚力 生態繁榮”為主題,圍繞微短劇政策導向、精品創作、版權保護、基地建設、產業運營與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特別是產業生態構建等議題展開交流,旨在推動進一步健全生態驅動機制,促進微短劇高質量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廣東省建設全國微短劇產業區域中心提供智力支持。
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副校長袁炎清主持論壇并介紹了舉辦此次論壇的目的。他談到,此次論壇,目的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立足當下微短劇行業實際,把握微短劇精品化、大眾化和國際化趨勢,交流研討微短劇發展生態建設的實踐成果與創新探索,助力微短劇高質量發展。
廣東省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鐘慶才在致辭中談到,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未來五年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作出部署,明確提出“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繁榮互聯網條件下新大眾文藝”“引導規范網絡視聽健康發展”,為進一步繁榮網絡文藝、推動微短劇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文化大省和網絡視聽產業高地,有責任、有基礎、有能力探索具有廣東特色的發展路徑,推動微短劇生態繁榮發展。
國家廣電總局網絡司原一級巡視員、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版權工作委員會籌備負責人董年初在主旨演講中談到,微短劇行業正經歷從“流量紅利”向“價值深耕”的關鍵轉型,精品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市場已從“投流為王”進入品質競爭階段。
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副會長楊明品認為,目前全國微短劇形成“多點開花、去中心化”的產業新格局。相關微短劇政策不僅要扶優扶強,還應重視扶小培新,著力健全大中小企業協同、各環節全鏈條融合發展的生態,用政策推動強化“微短劇+”,以生態支撐微短劇質量升級。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洪濤呼吁,微短劇行業需在內容創作中融入中華文化獨特的精神標識,推動微短劇實現從“同質化”到“獨特性”轉型,以實現行業的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針對大灣區,他建議發揮區位與科技優勢,打造嶺南風文化微短劇品牌。
論壇同步啟動了“微短劇生態評論”新媒體宣推矩陣。在當天下午舉辦的圓桌對話環節,專家就“微短劇與區域經濟賦能”等議題展開研討。專家認為,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內容差異化發展、借助灣區資源優勢,是實現廣東微短劇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當晚還舉行了由中國網絡視聽協會主辦的第二屆灣區國際微短劇大賽榮譽盛典。據悉,本屆大賽自2025年3月15日啟動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積極參與,共收到來自社會、國內高校及國際高校的投稿作品累計達102512部,數量再創新高,充分展現了微短劇創作的蓬勃生機與廣泛吸引力,最終對來自微短劇、AIGC微短劇、微短劇劇本三個賽道的共計42部優秀作品與10家優秀組織單位予以表彰。大賽評委、中國視協微電影微視頻工作委員會副會長尹成奎表示,本屆獲獎作品較去年整體呈現出三大特點:整體格局顯著,征集范圍更具國際視野,作品專業化與類型化進一步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