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與兒童:被低估的學術及時代命題

《智能媒體使用與兒童身心發展研究》
李曉靜 著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24年出版
當前,我國的智能傳播研究較多關注智媒、算法、大模型等新興技術對個體和社會帶來的影響,但學界的探討對象多聚焦成年人,對于智能媒體與兒童青少年的關系,全面、翔實、系統的本土研究相對較少。然而,我國作為全球網民規模最大、應用場景最豐富的AI場域,各種智媒技術正在不斷延伸至學校、家庭及公共生活空間,對兒童的認知發展和社會生活影響與日俱增。那么,我國兒童青少年究竟如何使用智能媒體?相較于成人,智媒給兒童的身心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該如何推進我國兒童合理的智媒使用?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極富前瞻性、開拓性的學術價值,更具利國利民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值得傳播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各界研究者在當下及未來深入探討。
事實上,自20世紀20年代的佩恩基金研究肇始,“媒介與兒童”一直是國際傳播學界的重要研究議題。與西方相比,中國兒童所處的媒介生態自有特色。一方面,國際學界以“內容影響”為主的效果研究范式,已難以解釋智媒究竟給兒童帶來了怎樣的影響,畢竟我國互聯網與AI技術迅猛迭代,各種智媒終端早已超越傳統的大眾傳媒,深入K12場域與家庭日常,技術本身就在重塑著兒童的認知方式與身心發展;另一方面,我國兒童所處的家校場域、社會生態、文化情境、平臺規則等與西方國家迥異,國際學界的研究成果難以回應我國的理論和現實問題。這表明,中國亟需既能貫通理論與方法、又能對接問題與措施的“智媒與兒童”本土學術成果。
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學李曉靜教授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良好結項成果——《智能媒體使用與兒童身心發展研究》,正是應運而生的一部具有高度的理論性、系統性、創新性和本土性的標志性著作,同時包含極強的可推廣性和應用價值。全書以國際學界成果和中國本土情境為研究起點,面向現實問題,回應理論關切,組織多源證據,并在系統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科學的行動方案。在我看來,這部飽含了作者十多年來的學術積累和生活經歷的厚積薄發之作,不僅能有效回應我國“智媒使用與兒童身心發展”領域的系列問題,也是我國該領域研究邁向自主知識體系的一次大踏步前進。該著有四個方面的原創性貢獻,值得我與同行分享。
一是系統理論綜述——在國內首次系統述評新媒體與兒童領域的經典及前沿理論成果,并搭建了六大理論框架。在長達114頁的“理論回顧篇”中,該書全面、系統地梳理了國內外媒介與兒童領域300多篇重要文獻,并從兒童的新媒體接觸與使用模式、兒童媒介使用與身體健康、媒介符號表征與兒童認知過程、新媒體與兒童情緒及心理、新媒體與兒童認知發展及教育學習、新媒體與兒童身份及社會化發展等六個方面,搭建了該領域的理論版圖。系統、翔實的學術史梳理,為后續學者提供了清晰的研究坐標與堅實的邏輯起點。
二是原創理論體系——在本土系列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兒童智媒使用的原創性理論學說。該著走出了西方“媒介與兒童”研究中單一、微觀的心理學取向,融通傳播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理論成果,尤其是專門考察了我國城鄉兒童的數字鴻溝問題,極具現實關切。最終提出我國兒童智媒使用的綜合性測量、我國城鄉兒童數字鴻溝理論框架、我國兒童數字技能測評體系、我國兒童智能媒體使用及效應的因果機制等四塊本土學說。這在理論層面有效推進了我國“媒介與兒童”研究的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為后續研究提供了理論框架和參照體系。
三是系列混合研究——開創了我國“媒介與兒童”領域綜合運用社會科學和心理科學混合方法的先河,并提供了豐富研究資料。相較既有研究,該著在方案設計與執行上更為系統、嚴謹:全面覆蓋七大行政片區,開展四次大規模隨機抽樣調查,在豫、云、貴、滬等地完成六次田野與深訪,并同步實施兩次媒介效果實驗。此外,作者在調研對象選擇、素材獲取與倫理審查等方面的精心考量與把關,使得全書研究結論具備較高的科學性,其方法路徑亦為后續研究者提供了參考價值。
四是實踐推廣應用——針對家校政企各界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系統方案,并有效推廣。該著的另一可貴之處在于,作者從學術理論和研究結論中提煉出實踐方案與措施:既啟發家長開展對兒童智媒使用的日常引導與評估,也為學校課程教學與平臺媒介設計提供改進線索,還為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制定提供參考依據。面向個體、組織、社會等不同層面的分類建議,以及著者親力親為的示范推廣,使該著兼具現實性、導向性與推廣性。
總體而言,我認為《智能媒體使用與兒童身心發展研究》一書,在國內該領域具有重要的開創價值。在這一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探索智媒與兒童共存的科學邊界,既順應技術的飛躍,又守護兒童的身心,真正開創人與科技和諧共生的新局面,這既是學者的學術使命,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作者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講席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