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發(fā)現(xiàn)、解密與治愈之旅 ——觀電影《旁觀者》
每一段父子關系,都可能是一場漫長的誤解和追尋。作家肖復興在散文《父親和我》中說:“人老了之后,才漸漸明白了一點人生,才和父親有了一點點的接近,付出的幾乎是一輩子的代價。我終于明白,在這個世界上,親人之間離得最近,卻也可能離得最遠。”
由松太加執(zhí)導、杜慶春監(jiān)制的電影《旁觀者》以細膩而深刻的筆觸,勾勒了這樣一段普遍又戳心的中國式父子關系圖景。它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故事,更是許多家庭的縮影。影片通過主人公家輝的視角,引領觀眾共同踏上一段發(fā)現(xiàn)、解密與治愈之旅。
發(fā)現(xiàn):家庭與社會中的不同形象。電影開篇,我們看到父親是兒子記憶中那個刻板、疏離的形象。對于兒子而言,父親是一個“家”里的符號,一個他急于逃離的源頭。其實,陳老爹就像蕓蕓眾生中與我們擦肩而過的一位老人,在他身上折射出許多父親的模樣,給他送按摩椅、裝空調,他覺得費電,給他送好酒,他也不舍得喝,寧愿自己去村上買散裝酒。他生命垂危時,家輝從北京趕回來,但仍舊是一種旁觀者的姿態(tài)。
這場發(fā)現(xiàn)之旅始于父親的病榻。當兒子極不情愿地回到闊別已久的家,在處理父親身后事以及接觸父親舊相識的過程中,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被緩緩推開。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那個在家沉默寡言的男人,在老同事的回憶里,卻有著豪爽與幽默的一面,他們在家從未聽父親唱過的一首歌,同事卻說父親經常哼唱,他所以為的全部,只是父親生命的一個切面。
這種“內外不一”的特質,并非電影中的家輝父親獨有。同款父親們在外需要披上鎧甲,應對社會的復雜與人情的冷暖,將疲憊、委屈與壓力獨自消化?;氐郊?,卸下社會角色的面具后,剩下的或許只有沉默。片中的老陳,為了保護家輝,一直保守轉播站被砸的秘密,哪怕自己因此丟了工作,依舊無怨無悔?!杜杂^者》精準捕捉了這種割裂感,讓兒子的發(fā)現(xiàn)之旅,成為所有觀眾回望自己父親的心路歷程。
解密:歷史的謎題與心靈的隔閡。影片中父親陳為民未留下只言片語便匆匆離世。在此之前,有人說父親發(fā)病前曾去過山上,自己見義勇為救了老人家,但大哥家興死活不相信,認為父親不會去,甚至跑到報社鬧了一通。葬禮之后,家輝與哥哥家興、姐姐家媛在整理父親遺物時,逐漸察覺父親身上似乎隱藏著鮮為人知的秘密。家輝開始探尋父親生前的生活軌跡,像拼圖一樣,一點點地靠近真相。
影片的懸念貫穿始終,當年父親工作的轉播站究竟是被誰砸毀的?母親意外去世背后有什么隱情?領到的骨灰到底是父親的嗎?如果是,父親什么時候做過支架手術?為什么三兄妹都不知道?父子間多年冷戰(zhàn)乃至決裂的導火索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家輝在父親垂危時回來都很不情愿……影片通過黑白色調的記憶閃回和不同角色的敘述,一步步走近秘密的核心。每一次信息的披露,都像是在剝開一層舊日傷疤。
治愈:與過去、父親、自己的和解。這一解密過程,也是兒子對父親內心世界的勘探,所有的發(fā)現(xiàn)與解密,最終都導向了治愈。兒子穿越一層層迷霧,才真正讀懂了父親,心中的那座冰山才開始融化,終于從多年的怨恨中解脫出來,治愈了自己內心的傷口。電影結尾,父親去世后,風吹拂著窗前的綠植,一直滴酒不沾的家輝,打開從老家?guī)淼南渥?,拿出那瓶父親沒有喝完的低價白酒,與父親隔空對飲。這一次,看似一直很冷漠的家輝打開了情感的閘門,喝著酒懷念父親,熱淚在臉上奔流。他對自己的孩子說,“想爸爸的爸爸了”。至此,家輝終于沖破父子間的隔膜,跨過橫亙在兩人之間的鴻溝,這一次治愈之旅完成了他與過去、與父親、與自己的和解。
《旁觀者》所探討的“子輩對父輩的追溯與再認識”,是一個常見的文學母題,在父親離去后,才驚覺對其了解太少并開始執(zhí)著追尋的情形出現(xiàn)在不少文學作品中。在電影領域,許多電影會涉及代際沖突,但如此集中、深刻地聚焦這一主題的作品并不多。《旁觀者》扎根于中國現(xiàn)實土壤,將父子關系的解讀與家庭歷史的謎題緊密結合,電影的鏡頭語言含蓄克制,意在言外、富有美感。電影像一篇內斂而深情的散文,更像一面鏡子,照見我們每一個人的來路與歸途。
《旁觀者》承載了關于人生的終極思考——關于理解、關于寬恕、關于愛與時間的意義。它告訴我們,在那沉默的背影之后,可能藏著一片我們從未想象過的、波瀾壯闊的海洋,同時也提醒我們,在一切還來得及的時候,不做“旁觀者”,理解、珍惜眼前人。
(作者系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