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邁入迭代升級新階段
從雛形初現到快速崛起,從野蠻生長到規范發展,如今的微短劇已然成為增長快速、富有活力與潛力的視聽品類,并加速進入全球敘事體系。據相關機構統計,截至今年7月,中國微短劇用戶規模已接近7億,市場規模超600億元,創造約64.7萬個就業崗位;中國企業投放的海外短劇應用多達237款,同比增長近四倍,全球累計下載量突破2.7億次。2025年,微短劇行業進入結構深度調整與系統迭代升級的新階段,在這一關鍵節點,再次梳理其成長脈絡,并從業態、形態和生態三重維度,沉淀方法、萃取規律,是必要且緊迫的。
微短劇進化三部曲:萌芽、爆發與轉型
2018年,微短劇初現萌芽,雖然尚未發展出獨立形態,但已經成為短視頻平臺的重要內容補充。2019年,快手率先推出短劇板塊“小劇場”,并于2020年啟動“星芒計劃”探索分賬模式,對平臺上自發形成的“段子劇”進行初步的商業化探索。這個階段,微短劇實現了創作者與首批用戶的初步積累,內容風格以搞笑和反轉為主,制作粗糙,商業模式主要依賴平臺補貼和廣告收入。
2022年,以抖音和微信公眾號作為流量入口的小程序劇橫空出世,微短劇得以快速進入公眾視野。“前幾集免費,后續付費解鎖”的典型模式,精準迎合受眾的消費心理,也驗證了微短劇直接面向用戶進行收費的可行性。2023年,小程序劇《無雙》系列成為現象級爆款,以其為代表的“霸總”“戰神”“重生”等題材作品,陸續在極短時間內創下數千萬元乃至過億的流水,“造富能力”震驚行業。這一階段,微短劇確立了“強沖突、快節奏、高密度爽點”的創作方法論,迎來了商業模式的“第一次飛躍”,但也因內容同質化、價值觀導向等問題引發爭議。
就在小程序劇風生水起的同時,傳統長視頻平臺開始系統性入場,為微短劇行業拓展了新的發展路徑。2023年,《風月變》更是成為全國首部“上星”短劇,登陸湖南衛視黃金檔。這不僅是單純的播出渠道拓展,更是一個具有行業象征意義的事件,標志著精品微短劇的媒介價值獲得了主流媒體的認可,證明了其可與長劇集同臺競技的藝術潛力。
長視頻平臺將微短劇行業帶入了新的升維競爭階段,制作水準大幅提升,媒介話語權與社會認可度都呈現顯著增長。與此同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頭部平臺也持續加大微短劇投入,從最初的流量提供方轉變為生態主導方,通過開設專屬劇場、加大資源扶持等方式,發力布局內容上游。如今,微短劇的市場格局,已經從小程序劇“單極狂歡”,演變為“小程序劇(流量型)、長視頻平臺(精品型)、短視頻平臺(生態型)”三足鼎立的差異化競爭態勢。
“微短劇+”的乘數效應:題材擴容與形態創新
今天的微短劇創作呈現出多樣態的發展趨勢:小程序劇持續深耕下沉市場,完成高效的商業閉環;平臺精品微短劇則致力于品牌化、IP化運營,同時積極探索將中國模式的微短劇輸出至海外市場。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同參與者都在積極構建各自的核心競爭力。然而,無論選擇何種模式,產品最終都需要接受用戶的檢驗,“精品化”發展已經內化成為行業共識。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受到高度關注并反復討論的核心議題就是:微短劇的“精品化”與用戶需要的爽感是否一定相悖。實踐證明,答案是否定的。精品化的內容制作,不僅可以成為爽感的“渦輪增壓器”——運用符合藝術規律的蒙太奇剪輯手法強化劇情的沖突與張力,通過具有文學意蘊的臺詞表達來深化情感穿透力,還能在給予觀眾感官刺激的同時,引導其進入到審美回味與情感共鳴的更深層體驗。
為了進一步推動微短劇內容提質升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于今年1月啟動了“微短劇+”行動計劃,部署了六大創作方向,通過跨界融合的方式,推動微短劇的場景從單純的娛樂領域向教育、文旅、電商等垂直領域延伸。在國家政策指導下,微短劇進一步開辟了超越傳統流量變現的多元價值通道,實現了豐富題材與優質內容的持續輸出。
“微短劇+”的創新模式已越來越顯現出乘數效應,在推動行業轉型的同時,也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近兩年不斷涌現的精品文旅微短劇,超越簡單的場景植入,以地理文化基因重構敘事邏輯,使得受眾從“觀看者”轉變為“沉浸式體驗的參與者”,實現了文化價值、體驗經濟與內容消費的深度融合。
從流量邏輯到生態建構:微短劇行業再升級
長遠來看,微短劇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有賴于多元價值共識的建立。經歷了“跑馬圈地”搶占市場的爆發式增長之后,微短劇全產業鏈主體正逐步從被動合規轉向深度的自覺與自律。在資本與技術的雙重驅動下,行業進入深度整合期,頭部制作公司開始并購優質團隊,以保障內容供給與品質的穩定。而以芒果TV為代表的廣電系平臺,則依托傳統媒體的公信力以及“臺網聯動”的生態賦能,在政策合規、文化傳承與社會價值引領等方面進一步發揮領先優勢。
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體系,是微短劇行業順利完成轉型升級的關鍵。其中,國家的政策引導、法治保障與部門監管,則為這一體系注入確定性、規范性與長效性的關鍵動能。
與此同時,微短劇用戶的規模不斷攀升。他們面對日益豐富的題材選擇,也在與市場發展的深度互動中,完成了認知框架的迭代與審美能力的躍升。如今,用戶已不再滿足于初期在劇集內容“短平快”刺激下的即時滿足,而正在以更加成熟、理性的姿態介入內容消費全過程。他們既能在“黃金三秒”的吸引力法則中感知創作者的誠意,也能在后續劇情展開時敏銳捕捉邏輯漏洞與情感失真;既能欣賞技術賦能帶來的感官震撼,亦會審視題材與內容的思想深度和價值導向。未來的微短劇市場也許將會呈現分層格局:一部分內容精準滿足大眾的情緒需求,另一部分則承載更廣泛的文化與社會功能。二者并行不悖,共同構成一個更豐富、更健康的微短劇生態。
從“爆款驅動”到“生態構建”,這是微短劇實現全球拓展的必然轉向。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在內容上打磨兼具文化辨識與情感共鳴的精品,在機制上構建覆蓋創作、分發、反饋的全球價值鏈,在治理上完善跨境協作與規則適配體系,推動海內外市場資源互通、循環賦能。最終目標是形成“全球內容、全球制作、全球傳播、全球消費”的新型發展格局,讓微短劇真正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輕量化載體與國際傳播的數字橋梁。
(作者系芒果TV大芒計劃商務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