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恢復設立作品獎、增設表演獎 為更多優秀音樂人才的涌現助力賦能
11天的金鐘時光,67場專業賽事、8臺高水準音樂演出精彩呈現;372名青年精英同臺競技,106位專家層層選拔,5個全國樂團、1000多名音樂家傾情參與,經過總長度235個小時的比賽和評審,最終,30名“金鐘之星”冉冉升起……這一連串數字,成為第十五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的生動注腳。
作品的立意與思想性至關重要
本屆金鐘獎最鮮明的特點,便是作品獎回歸與表演獎增項,總獎數從20個增至40個。其中,作品獎設置管弦樂、民族管弦樂兩項;表演獎增設民族彈撥樂、管樂兩項。談及此次作品獎回歸,作曲家、中國音協副主席張千一直言“意義非凡”。“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此次作品獎的回歸,是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有力踐行和深度落實。”
早在2001年,張千一作詞作曲的《青藏高原》就曾獲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作品金獎;時隔24年,又以大型交響套曲《我的祖國》再度結緣金鐘獎作品獎。他坦言,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創作閱歷的豐富,筆下作品更顯成熟。“《我的祖國》是一部70分鐘的七樂章大型交響套曲,恰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節點創作。它和我過去的單樂章作品《北方森林》、四樂章作品《云南隨想》不同,是以我的視角對祖國歷史縱深與廣袤地域的呈現,體量與視野都是年輕時難以駕馭的。這部作品源于二十余年我對這一題材的深化認識。”作為軍旅藝術家,他始終堅持兩點創作追求:“一是心懷崇高,二是要有精神內涵,作品的立意與思想性至關重要。”正如他在《我的祖國》節目單序言中所寫:“身為中國人,我對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充滿愛戀;作為藝術家,我對用心用情贊美我的祖國肩負使命。”
張千一表示,此次作品獎創作者涵蓋老、中、青三代,足見音樂創作是“一代接一代”的耕耘長路,是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遠征。“創作不受年齡約束,只要有愿望、有才情,就能一直寫下去。關鍵是要走在時代前列,與人民同行、與時代同頻。作品獎的回歸,必將激勵更多音樂創作者以飽滿熱情,創作出無愧于這個時代的精品力作。畢竟,創作是文藝工作者的中心任務,作品是文藝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技術應服務于藝術表達的本質訴求
本屆金鐘獎新增的民族彈撥樂類,涵蓋琵琶、中阮、柳琴、三弦四大樂器。本屆金鐘獎民族彈撥樂評委會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委員會委員、一級演奏員吳玉霞表示,這些樂器根植民間土壤、承載深厚文化底蘊,在中國民族管弦樂事業與器樂文化傳承中極具影響力。“此次增設這一獎項,既為青年民族彈撥樂人才提供了圓夢金鐘的平臺,也讓我們看到新生代在技術技能、美學意向、藝術表達等維度的多元審美覺知。”
“多樣性、獨特性,是藝術人才培養的重要遵循。”談及民族彈撥人才的培養,吳玉霞表示,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值得重視。一是技術應服務于藝術表達的本質訴求。演奏中的“快”和“響”僅是技術能力的一部分,若脫離情感傳遞與思想深刻的藝術內核,極易淪為空洞的炫技。藝術的核心在于觸動心靈,技術始終是達成這一目標的工具。因此,必須堅持“重內涵、輕炫技”的創作原則。二是藝術的真諦在于“生命性”。強烈的演奏刺激或許能帶來瞬間快感,但真正打動人心的,永遠是音樂中細致的音色對比、自然的呼吸分句、情感層次的兩級張力。東方美學講究“韻”與“境”,中國藝術追求“意味深長”,過度追求“快”與“響”,會壓縮藝術想象的空間,削弱作品“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深度。三是保持音樂表達的平衡度與分寸感。動態對比是音樂表達的常用手段,也是產生聽覺聯想的重要樂感,沒有“弱”的襯托,“強”便失去意義;沒有“快慢”“虛實”的沉淀,“快”與“響”會顯得浮躁無味。作品演繹往往是通過動靜、虛實與快慢的對比實現藝術的張力。
在視聽媒介主導的當下,藝術領域正面臨“技術化內卷”的挑戰。吳玉霞認為,職業藝術教育需要重構價值坐標,從技術訓練轉向文化底蘊的深挖,引導學生理解作品背后的歷史語境與美學精神。唯有將技巧沉淀為修養,讓技術升華為藝術,才能真正實現演繹深度、廣度與精神高度三位一體的藝術理想。
中國管樂從“追光者”蛻變為“發光體”
當金鐘獎決賽舞臺上長號的醇厚音色落下最后一音,評委席上不約而同地響起陣陣贊嘆。本屆金鐘獎管樂評委會主任于海感慨:曾幾何時,中國管樂在國際舞臺上僅是“跟跑者”,以“不冒泡”為標準;如今,憑借大量優秀人才、多元共生的生態與接軌世界的實力,中國管樂正穩步從“追光者”蛻變為獨樹一幟的“發光體”。
本屆金鐘獎管樂賽事中,無論是指定曲目還是選手自選曲目,均兼具挑戰性與代表性。選手們的亮眼表現,徹底打破了外界對中國銅管樂“技術粗糙”的刻板印象。“過去評審常要在‘技術佳卻失靈氣’與‘樂感好卻失誤多’的選手中艱難抉擇,而本屆多數選手實現了技術為骨、藝術為魂的完美融合。”于海直言,這一質變的核心,是中國管樂教育理念的深度升級——教學不再局限于單一技巧訓練,而是融入作品分析、音樂史背景、文化內涵等多維度培養,使演奏從“完成曲目”升維為“傳遞情感”與“表達思想”。
于海表示,本屆賽事充分展現了中國管樂的技術實力、人才厚度與生態活力,未來還需在中國風格作品深度挖掘、基層人才系統培養兩大方向持續發力。“正如賽事所呈現的,中國管樂的未來清晰可見:它不僅會在國際舞臺上持續發光,更將把中國文化的獨特基因融入其中,走出一條兼具國際競爭力與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