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林散文集《春雨點點入地》研討會在長沙舉行
10月27日,由湖南毛澤東文學院主辦,長沙市作家協會、雨花區作家協會、雨花區砂子塘小學協辦的楊松林散文集《春雨點點入地》研討會在長沙舉行。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湖南毛澤東文學院院長謝宗玉,湖南省作家協會創研室主任賀秋菊,湖南日報湘江副刊執行主編周月桂,以及容美霞、鄧湘子、張雪云、彭湖、黃樂平、余孟孟、楊豐美、曾散、李臻、梁伊涵、潘灝等五十余位專家學者參與研討,共同探討這部以鄉村支教為背景的日記體散文集的文學價值與社會意義。研討會由湖南毛澤東文學院副院長、長沙市作家協會主席紀紅建主持。
《春雨點點入地》于2025年8月由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全書分為兩輯,共收錄100篇日記體散文。第一輯“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本打開的書”記錄了作者在石橋小學支教時與17名畢業班學生相處的點滴時光;第二輯“石橋,心靈里溫馨的一隅”則描繪了鄉村的自然風貌與淳樸民風。
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湖南毛澤東文學院院長謝宗玉在講話中指出,《春雨點點入地》以質樸真誠的語言,構建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現代鄉村畫卷。他認為,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作者真正走進了鄉村教育的現場,用細節和真情還原了支教生活的本真狀態。砂子塘教育集團總校長、砂子塘小學黨總支書記李臻在致辭中表示,作為楊松林的工作單位,砂子塘小學為擁有這樣一位深情記錄鄉村教育的教師而自豪。長沙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雨花區作家協會主席曾散在致辭中認為,楊松林的作品延續了湖南散文關注現實、真情動人的傳統。
與會專家認為,《春雨點點入地》的特別之處在于它并非單向的教育記錄,而是展現了教育與生命之間的雙向成長,由此延伸出對文學與教育、文學與生活關系的深入探討。作者以文學的敏銳觀察和人文的溫暖筆觸,為支教生活賦予了新的維度與創造力。作品在散文文體中開拓了“支教實錄”這一較為稀缺的類型,可被視作一部具有“教育散文”特質的創作。作者準確把握了教育與支教這一時代主題,通過“小切口”呈現“大主題”,借助豐富的細節刻畫人物命運與情感。書中對鄉村學生的描寫雖呈碎片化,卻通過細膩的筆觸讓人物躍然紙上。這種寫作超越了個人抒情,成為承載責任感的具體行動,體現了支教情懷與投身公益的初心。記錄孩子,是為了見證他們的光芒;書寫鄉村,是為了留存土地的脈動。石橋小學的每一點變化,都折射出中國鄉村教育在探索中前行的軌跡,也讓支教教師群體的堅守與付出變得真實可感。
在語言風格上,作品運用樸實無華的本色語言,陶淵明式的質樸、真淳,使得書中每一個人和每一個聲音,仿佛都是從石橋小學和石橋村走來。這種“繁華落盡見真淳”的語言風格,與支教教師的身份和鄉村環境相得益彰。其作品的獨特價值恰恰在于其原生態的質感、質樸的語言和真摯的情感。
作者楊松林在答謝辭中回顧了自己的支教經歷與創作歷程。他表示,這一年的支教生活讓他深刻體會到鄉村教育的溫度與希望,而寫作正是對這段時光的最好致敬。他特別感謝了妻子“霞”在他支教期間的支持,正是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真情實感,成為了作品打動人心的重要力量。在研討會上,楊松林向湖南毛澤東文學院捐贈《點點春雨入地》,湖南毛澤東文學院副院長紀紅建接受捐贈并頒發入藏證書。
《春雨點點入地》以質樸真誠的語言構建起豐富的精神世界,其支教經歷與石橋小學的發展變遷,成為中國支教教師和鄉村教育的真實寫照與生動縮影,展現了文學記錄時代、溫暖人心的力量,也生動詮釋了文學與教育雙向滋養、彼此成就的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