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卷氣與尋常味:鄒世奇隨筆集《只向花低頭》分享會舉行

活動現場
11月2日,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南京市作家協會、中共南京市棲霞區委宣傳部主辦的青年作家鄒世奇隨筆集《只向花低頭》分享會在南京圖書館舉行。魯迅文學院原常務副院長、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徐可,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汪政,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家魯敏,評論家、《上海文學》副主編來穎燕,本書作者、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鄒世奇參與分享,分享會由評論家、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葉子主持。

魯迅文學院原常務副院長、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徐可發言
徐可認為,《只向花低頭》是一部優秀的學者散文作品。本書突出特點在于:一是作者博覽群書,在浮躁時代保持深度閱讀;二是治學既能“入乎其內”又能“超乎其外”,在《紅樓夢》等經典解讀中展現自成一家的觀點體系,雖存異見但仍立論有據;三是構思新穎,如書中的篇目《村上春樹的選擇》實則解讀《了不起的蓋茨比》,《性本愛詩詞》對李煜詞的創新闡釋,均體現“言人所未言”的獨特視角。在行文風格上,作品踐行蘇軾提倡的“行云流水”之境,文理自然又姿態橫生。

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汪政發言
“她的散文既具書卷氣,又不乏尋常味,兩者相輔相成”,在汪政看來,鄒世奇作為南京大學文學博士,致力于小說、散文、評論等多種文體的創作。她的散文繼承了南京大學的學人散文傳統。她的師長如丁帆教授、程章燦教授、余斌教授,以及從南京大學中文系走出的葉兆言老師等,皆為文章高手、散文大家,他們的散文充滿書卷氣。鄒世奇在繼承這些傳統的同時,又有自己的心得、變化及抹不去的個人色彩。
汪政提出,這種在散文中彰顯個性、展現人文關懷的寫作姿態值得推崇。尤其在當下,人類寫作正面臨被AI操控的風險,體驗與情感往往被“模擬”。而鄒世奇的寫作,即便是書話,也能在前人已客觀化、泛黃且脆弱的文字世界中頑強地找回自我,通過他們來表達自身,并以她的溫度使之復活。“這便是當代寫作者最善意、最人道的散文之心,也是我所理解的散文的邊界。”

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家魯敏發言
隨著文明進程與倫理觀念演變,作家、學者對名著的全新詮釋具有獨特時代意義。魯敏認為,該書重要價值在于展現每一代讀者對經典的全新解讀。作為受過系統學術訓練的文學博士,她敢于重讀《紅樓夢》《包法利夫人》等經典名著,并以《蘇軾的女人緣》《陌生的李清照》等文,從性別中立視角挖掘歷史人物“活人感”,消弭了經典與大眾之間的障礙。該書同時關注《白夜行》《如懿傳》等影視作品,是“新大眾文藝”的代表,也是學院寫作、文人寫作的一個新方向。對此,葉子也感慨道,鄒世奇的文字“既自信又日常,既說理又有人情,既周道又爽直”,沒有學院的拘謹,親切、有趣、俏皮,又無比犀利,她對生活的捕捉與“吐糟”妙不可言。

主持人葉子

評論家、《上海文學》副主編來穎燕
“散文很難,寫好尤其難,它是種內耗性的文體,因為要坦誠”,在來穎燕看來,鄒世奇突破了散文創作易流于表面抒情的局限。她堅持以真實自我面對讀者,甚至不惜自我解剖,同時巧妙融入小說筆法,使散文呈現出更為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值得注意的是,鄒世奇的寫作雖具有鮮明的女性意識,卻超越了單一性別視角的局限。正如其新作《至親》所示,她的創作最終指向普遍的人性與人類命題。書名“只向花低頭”取自鄒世奇寫給女性同道的一篇同題文章,恰如其分地展現了她面對文學藝術的姿態:在承認現實處境的同時,保持一份溫婉而堅定的倔強。

作者鄒世奇
鄒世奇回顧,自己完成博士論文后正式開啟文學創作之路,2017年1月24日通過作家潘向黎的約稿發表處女作《揚釵抑黛的人是怎么想的》,之后一年多時間內,自己在《文匯報》“筆會”版連續發表八篇散文。她透露,本書的獨特風格得益于她同時從事小說創作。她認為跨文體寫作可相互助益:小說可融入散文的意境營造,散文則可借鑒小說的敘事技巧增強生動性,而自己的小說集新作也將于明年問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