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山》:以文學豐碑,鐫刻永不褪色的信仰之光
近日,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特別獎、魯迅文學獎得主徐錦庚創作的長篇紀實文學《英雄山》正式出版發行。該書由新華出版社與濟南出版社強強聯手,共同推出。
《英雄山》并不是簡單的史實匯編,而是一部用熱血與信仰熔鑄的文學豐碑。徐錦庚先生以史學家的嚴謹、文學家的敏銳、思想家的深邃,將塵封的檔案轉化為有溫度、有呼吸的生命敘事,在宏大歷史與個體命運的交織中,完成了對中共山東早期黨史一次富有深意的文學重塑,為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構建了完整的文學記憶。
時空交響的敘事革新:以精神坐標延展歷史脈絡
正如著名評論家李掖平所贊譽的“立意高遠的藝術構思”,本書打破了傳統黨史敘事的線性思維,構建了一種“時空交響”式的敘事結構。作者以毛澤東同志命名的“英雄山”為精神坐標,讓歷史的脈絡在時空中自然延展。我們既能看到王盡美在各地演講時“慷慨激昂,字字鏗鏘”的颯爽英姿,也能感受到鄧恩銘在開展工人運動時“與工友促膝長談,以真情換真心”的赤子情懷。
個體與時代的深度交織:信仰在生命中扎根
作者不僅著力于史實的深度挖掘,更致力于革命者精神世界的立體還原。書中通過兩個精妙的細節,將王盡美的形象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一是毛澤東同志親切稱呼他為“王大耳朵”,這一充滿人情味的細節瞬間拉近了讀者與歷史人物的距離;二是對他更名“盡美”的深刻詮釋——他把名字改為“盡美”,誓為崇高理想獻身,“盡善盡美唯解放”。作者精辟地指出:“盡美”二字,不僅是一個名字,更是一種境界的抵達。正是這種“盡善盡美”的遠大志向,驅使他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用短暫的一生鑄就了不朽的豐碑。這種從外在行為到內心世界的深度剖析,讓英雄的塑造超越了簡單的臉譜化,呈現出豐富而立體的層次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革命伴侶的刻畫。劉謙初與張文秋在獄中的最后一次見面,沒有痛哭流涕,只有欣慰的囑托:“孩子就叫‘思齊’吧。山東自古是齊魯之地,英雄輩出,禮儀最盛,將來讓孩子記住這里的人們,還有我們在這里的遭 遇。”并多次囑咐“一定要對得起‘媽媽’(黨)”。這種克制而深沉的描寫,反而產生了更為強大的情感沖擊力,展現了革命者將個人情感升華為家國大愛的精神境界。
文學性的卓越追求:以詩意語言淬煉革命氣節
作為魯迅文學獎得主,徐錦庚在文學語言的錘煉上展現了極高的造詣。他善于運用富有張力的短句和富有韻律的排比,如“共產黨人的氣節,就是對信仰的忠誠不渝,對信念的堅定不移,對信心的堅如磐石,像松一樣迎風傲立,像竹一樣剛正不阿,像梅一樣冰清玉潔,像菊一樣高風亮節”,將“革命氣節重如山”的語意表達得淋漓盡致。同時,對方言的恰當運用(如“拉呱”“甭客氣”等),為作品注入了濃郁的地域特色和鮮活的生活氣息。
多角度全景式歷史還原:跨越時空的精神共鳴
本書在史料運用上體現了極致的嚴謹性,作者對每一處史實都多方考證,甚至對存在爭議的細節都做了審慎處理。在尊重史實框架的基礎上,進行了合理的文學想象與藝術發揮。歷史厚度與文學溫度并存。書中收錄的大量珍貴圖片,如《勵新》半月刊封面、王盡美主編的《山東勞動周刊》等,為讀者提供了直觀的歷史見證,極大增強了歷史真實感。品讀過程中,仿佛一個個歷史人物,一幕幕場景,鮮活地展現在眼前,栩栩如生,文字躍然紙上。
這部作品的價值,不僅在于它還原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更在于它通過文學的力量,讓那些為信仰獻身的靈魂重新“活”在我們中間。這正是《英雄山》最打動人心之處——它讓歷史有了溫度,讓英雄可親可敬。希望每一位閱讀此書的讀者,都能促發一場深刻的自我審視:在和平年代,遠離了烽火與犧牲,我們應當如何傳承那種為理想不惜一切、矢志不渝的英雄氣概?這種跨越時空的靈魂叩問,正是《英雄山》留給我們最珍貴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