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版集團召開新大眾文藝出版工作研討會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有關部署要求,11月3日,中國出版集團召開新大眾文藝出版工作研討會。
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淳、作曲家王備、作家江南、漫畫家白茶、詩人王計兵和民族歌唱家王二妮等參加研討會并作了重點發言。
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黃志堅出席會議并參加研討,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臧永清主持會議。中版集團所屬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美術出版總社、人民音樂出版社負責同志介紹了有關新大眾文藝的出版情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中譯出版社、華文出版社、現代出版社負責同志和中版集團總部編輯委員會辦公室、戰略發展部、出版業務部全體人員參加會議。
與會人員一致認為,四中全會鮮明提出“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繁榮互聯網條件下新大眾文藝”,令人耳目一新、深受鼓舞,抓住了當前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必將進一步喚起全社會的文化創造熱情,必將進一步提升大眾文藝的作品創作質量,必將進一步形成各方面的文化創新合力,形成與我們偉大新時代相適應的文化繁榮發展新局面。
會議強調,當前,新大眾文藝方興未艾,順應新時代發展,全民擔當主體、主創、主角,充分運用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工具,已成為文學藝術領域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出版作為文化創作生產的重要表現載體、重要運作平臺和重要傳播路徑,要進一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出版理念,努力推動新大眾文藝蓬勃有序發展。
與會人員圍繞什么是新大眾文藝,如何做好新大眾文藝出版與傳播,以及實現新大眾文藝“精品化”“經典化”、搭建新大眾文藝的出版平臺、素人創作的持續發展、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文藝創作出版中的應用等具體問題,展開熱烈研討。大家在發言中表示,“新大眾文藝是全民文藝”,是“眾人可觸的火焰”,具有“大眾共讀、共創、共評”的顯著特點;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工具的廣泛應用打破技術壁壘,為大眾創作提供空前便捷,但也帶來了鑒抄、侵權、人機協作的倫理問題等諸多挑戰;文藝創作要始終以人為本、以技術為用,“真情實感才能打動人”,“技術不能代替藝術”,各方面要加強協同,“共創文化發展新生態”,將新大眾文藝推向更高更廣的發展空間。
黃志堅在發言中提出,要全面把握新大眾文藝的四個“新”,即我們所處的時代之新、創作主體和創作形態之新、受眾需求之新、技術應用之新;要充分重視新大眾文藝所體現出來的當代文化傳承、創新與發展的時代特征,充分重視新大眾文藝通過記錄個體變化所反映出來的時代發展,更好地履行出版所具有的發現、鑒別、整理、傳播的功能,找準出版的位置,發揮出版的作用,在服務偉大時代、服務人民群眾中,實現出版的全面振興。
來自中版集團從事大眾出版的部分出版社負責同志從新大眾文藝為出版業帶來的啟示和機遇、內容創作傳播的新趨勢、出版服務新大眾文藝的愿景和規劃等方面進行交流。同志們表示,在做好新大眾文藝出版工作中,要堅持正確內容導向,傳遞正向價值追求;要著力打造新大眾文藝相關圖書,搭建創作者孵化平臺;要全面提升出版工作者的新技術應用意識與能力。
這次會議是集團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謀劃“十五五”出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形成助力新大眾文藝繁榮發展的“集團出版方案”的專題調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