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的“靈感前哨” 劉慈欣短篇集與隨筆集電子書上線
10月30日,劉慈欣科幻短篇小說集與隨筆集《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劉慈欣科幻評論隨筆集》相關電子書正式上線。據悉,此次上線的兩套電子書,分別從創作實踐與思想演進兩個維度,勾勒出劉慈欣的科幻創作全貌。
在隨筆集中,劉慈欣回憶了影響其一生的創作起點:一個炎熱傍晚,父親從他手中接過凡爾納的《地心游記》,告知“這叫科學幻想小說”;他追問“這里面都是幻想?”,父親回應“是,但有科學根據”。這三句對話,奠定了他“科幻是基于科學的幻想”的核心理念。
早在1978年,劉慈欣就寫出了第一篇科幻小說,但此后二十年,他經歷了漫長的創作沉寂。短篇小說成為他這段時期里,演練創作思想、打磨寫作技藝的“試驗場”。直到作品在《科幻世界》發表,他才發現“原來這片疆域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樣空曠,還有別的人存在”。此后通過該刊物與讀者見面的短篇作品,不僅成為他后續長篇巨著的“靈感前哨”,也凝聚了其科幻美學的精華。
記者注意到,此次上線的兩套電子書,短篇小說集以時間為脈絡,系統收錄了劉慈欣自1999年在《科幻世界》發表《鯨歌》以來的數十篇優秀短篇科幻小說,完整呈現其創作編年史。這些作品風格豐富,既有硬核科幻《地火》,也有充滿詩意的《詩云》,還有社會寓言式的《贍養人類》,用精煉的文字展現了磅礴的想象力。隨筆集則記錄了劉慈欣科幻思想的演進過程。他在其中提到,自己的認知逐漸“由偏執走向寬容、由狂熱走向冷靜”,后來意識到“科幻小說中可以沒有科學”,每種科幻類型都有存在的理由,但“那三句對話所構成的核心理念在我心中仍堅如磐石”。這種思想的平衡,也讓他的短篇創作更具多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