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兒歌動起來——“新時代兒歌創作與傳播工程”入選作品在重慶南川發布

活動現場
碩果累累的金秋時節,兒歌創作領域也迎來了大豐收。11月3日,由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指導,文藝報社、重慶市作協、重慶新華出版集團、重慶市南川區委宣傳部主辦的“新時代兒歌創作與傳播工程”入選作品發布儀式在重慶市南川區舉行。中國作協原副主席、兒童文學委員會原主任高洪波,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何向陽,北京大學教授、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曹文軒,文藝報社總編輯劉颋,重慶市委宣傳部二級巡視員卞明高,重慶市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何浩,重慶市作協主席張者,重慶新華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斌,重慶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編輯郭宜,重慶市南川區委書記向業順,重慶市南川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馬玉霞,重慶市南川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梁正忠,重慶市南川區副區長李燦,重慶市南川區政協副主席郭江濤等出席活動。白冰、劉丙鈞、孫怡、李姍姍等兒童文學專家、作家,“新時代兒歌創作與傳播工程”入選作家代表,重慶作家代表,南川區相關單位、各中小學校負責人,南川區作家代表,市民、小學生代表等參加活動。
“新時代兒歌創作與傳播工程”于今年1月22日正式啟動,共收到參評作品1萬多首,經評選辦公室審核,符合評選條件的有9088首兒歌。經過初評、終評,49首兒歌成為“新時代兒歌創作與傳播工程”入選作品。這些兒歌表現了新時代兒童積極向上、樂觀活潑的獨特風貌,音韻和諧,易于傳唱,普遍具有兒童性、文學性、時代性的藝術特點。
增添兒歌新時代內涵
何向陽在發布儀式上表示,一首優秀的兒歌,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品格、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對兒童成長具有重要影響。新時代的兒歌創作,不僅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要反映當代兒童的真實生活和精神世界,并借助數字、網絡的優勢予以傳播。“新時代兒歌創作與傳播工程”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具體實踐,入選作品展現了新時代兒童的精神風貌,也體現了創作者的藝術探索。新的歷史起點上,希望廣大兒童文學作家和文藝工作者,不負新的文化使命,深入生活,潛心創作,以更多更好的兒歌作品不斷滿足孩子們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文化需求。希望出版界與研究者深入研究數智時代兒童接受心理與傳播規律發生的深刻變化,匯聚集體智慧,群策群力,形成合力。中國作協愿意提供更多更好的平臺,共同涵養新時代兒歌創作傳播的良好生態。
卞明高表示,“新時代兒歌創作與傳播工程”是響應時代召喚、擔當文化使命的積極行動和成功探索。活動得到廣大文藝工作者的熱情響應,參賽作品題材豐富、視角多元、佳作頻出,既展現了新時代兒歌創作的旺盛活力與廣闊前景,更體現了全國文藝工作者緊跟時代、服務人民的崇高情懷與藝術擔當。新時代兒歌的創作與傳播應始終堅持正確導向,以崇高價值為新時代兒歌創作注入澎湃動能;作家要心懷童真、守正創新,讓兒歌創作駛向藝術深處、攀登藝術高峰;社會各界需共同營造關心支持少年兒童健康成長、關注兒歌高質量發展的濃厚氛圍。
向業順談到,南川區積極構建全方位育人體系,將文化浸潤與美育滋養貫穿少年兒童成長全過程,在當好引路人、守護人、筑夢人上有擔當有作為。南川區深耕“校園閱讀”工程建設,通過出版學生優秀作品,開展多種閱讀活動,在全區營造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搭建“美育筑夢”成長舞臺,以特色課程、藝術節等活動全面提升少兒美育素養與人文底蘊;吟唱“兒歌傳情”童年旋律,創作出一批富有南川韻味、貼近兒童心靈的優秀作品,讓清新動聽的旋律傳遞真善美、潤澤兒童少年心。
共話兒歌發展新態勢
發布儀式在具有重慶地方色彩的童聲合唱《熬碗油茶待客人》中拉開帷幕,隨后入選作品展示與創作交流活動交替進行。活動現場,高洪波、鐘代華、盧穎等“新時代兒歌創作與傳播工程”入選作家代表就兒歌創作與傳播等話題發表各自見解。
高洪波的《飛義烏》“在連環遞進中搭建起一個充滿童趣和現代氣息的童話世界,傳統與現實融合出新奇的反差感”。高洪波談到,看到自己的兒歌作品被音樂家譜了曲,還被配上動畫,感覺文字一下子就活起來、立起來了。這可能是今后新兒歌的發展方向,兒歌不僅僅借助朗誦或者是紙媒發表,而且能非常立體化地傳遞。“文學與音樂、美術融合能夠讓兒歌更受孩子們歡迎,兒歌也會成為孩子童年最好的伙伴。”高洪波說。
鐘代華的《天空是個大花灑》“讓兒童天真的趣味在‘滿天淋雨花’的夸張視角下,變成了開闊而宏大的意象”。在鐘代華看來,兒歌能夠賦予兒童三大力量,一是愛的力量,兒歌會讓孩子們熱愛自然、親近自然,愛親人、愛家鄉、愛祖國、愛世界;二是美的力量,兒歌的美妙能夠熏陶兒童的情感,美的語言、美的圖畫、美的音樂、美的想象、美的意境、美的趣味、美的哲思等等都是兒歌的特質,會促進孩子們成長;三是人格的力量,兒歌的精氣神會給兒童播下向真、向善、向往未來的精神種子。
盧穎的《剪窗花》“把傳統節日的氛圍變成可以拍著小手唱誦的句子”。盧穎認為無論是創作還是出版傳播,內容始終是核心。她談到,要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創作出弘揚主旋律,朗朗上口,富有新意的兒歌作品。在傳播方面,要融入數字出版技術、AI等技術,推動新時代的兒歌形態的多樣化發展。她建議通過共讀、共創、共傳唱的模式,讓更多人參與到新時代兒歌創作與傳播實踐中。
金本、李少白、蒲華清、張繼樓長期耕耘于兒歌創作領域,發布儀式上特向四位做出特別貢獻的作家致敬。四位作家通過視頻致辭。金本“在兒歌傳播的道路上架起連接童年與家國的橋梁,作品兼具晨露般的童真之純與山岳般的精神厚度”,他在致辭中說:“一首兒歌就是一粒種子,它會在小朋友們的心里綻放出一座美麗的花園。”他希望更多的作家、詩人都來播下這種子,讓這些種子在孩子們的心中長成絢麗多姿的世界。李少白的作品“既傳承民間兒歌的質樸神韻,又緊扣時代脈搏,賦予兒歌新的童年趣味和生命力”。他希冀童謠、兒歌為新時代發聲,他想做一朵傳播新童謠新兒歌的蒲公英。蒲華清“作品充滿童心童趣,幽默詼諧,富有音韻美和節奏美,深受孩子喜愛”。他即興吟誦《兒歌屋》:“活動成果發布中,每天喜事多又多。才見入選新詩友,又讀老友新兒歌。兒歌屋,談兒歌,越談心里越快活。”張繼樓“作品影響了幾代兒童文學作者,系頗具厚度的巴蜀兒歌創作隊伍之旗幟”。他表示,感謝大家的關心,希望有更多小朋友能看到他的作品。
兒歌立體化傳播新形式
入選兒歌的視頻轉化是本次“新時代兒歌創作與傳播工程”的重要環節,專業作曲家為部分入選作品譜曲,加以少年兒童的純真唱誦和相關的動畫演繹,實現多媒介融合對新時代優秀兒歌作品的推廣。活動現場播放了《飛義烏》《趕海》《泥瓦匠》《妞妞躲在門后笑》《泡泡·魚》《駱駝花》《山城茶謠》《兩塊烏云鼓起掌》《吊腳樓》《洗菜謠》等兒歌視頻。
兒歌《飛義烏》唱道:“飛義烏,落大樹,大樹底下建新屋。/新屋大,陽光足,小朋友們跳街舞。/跳街舞,敲鑼鼓,跑來一群小白兔。”動畫視頻演繹中,兩只鷓鴣翩翩飛舞,落在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上,它們為大樹下的新屋歡唱。小白兔、小松鼠、小老虎和翠鳥也加入它們的歡跳,營造出歡樂幸福的美好景象。
“泥娃娃,玩泥巴,/摔個響來啪啪啪。/先做磚,后做瓦,/哼著歌兒蓋新家。”盤曉昱兒歌《泥瓦匠》的視頻動畫短片中,一群兒童一起歡快地玩泥巴,泥巴像浪花一樣四處飛濺,成為他們的好朋友。孩子們和泥巴做磚做瓦,蓋起新家。一幀幀畫面充滿天真歡快的童趣。
劉健翀的《泡泡·魚》描繪了魚兒在水中嬉戲的場景:“珍珠珍珠 咕嘟咕嘟,/魚兒吞吞 魚兒吐吐。/咕嚕咕嚕 咕嚕咕嚕,/珍珠珍珠 咕嘟咕嘟。”動畫短片里,五彩的魚兒在水草間游來游去,自由歡暢,節奏明快的旋律增添了兒童學唱的樂趣。
《剪窗花》《中國字》《蜀繡》《洗菜謠》等入選兒歌,在活動現場以兒童歌舞的形式進行展示。隨著音樂響起,舞臺上突然有一隊“小白菜”跑了出來,接著“向日葵”“小牧牛”和一群身著民族服裝的小姑娘歡歡跳跳登上舞臺。他們背后的大屏幕上,播放著與兒歌內容相關的生動畫面。稍后登場的四名兒童在音樂的伴奏下,用稚嫩又清澈的童聲唱著:“小妞妞,好乖乖,/來幫媽媽洗白菜,/嘩啦啦,嘩啦啦,/水里白菜輕輕擺。”根據曾榮莉的兒歌《洗菜謠》改編的兒童歌舞表演,在南川區玖鼎幼兒園的小朋友動聽的歌聲、優美的舞蹈的演繹下,豐富了作品的意蘊,表現了新時代兒童熱愛勞動的歡樂,讓兒歌真正“活”了起來。小朋友們在舞臺上歡快地唱跳,展示兒歌以活潑的形式感染著現場的每一個人。
在“新時代兒歌創作與傳播工程”發布儀式現場,隆化一小、巴蜀南川實驗學校、隆化六小、南平小學入選“新時代兒歌傳承實踐點”,劉颋為入選學校授牌。兒歌傳唱、創作交流活動,將很快在各個實踐點學校展開。優美動聽的兒歌,定會成為孩子們難忘的樂聲。這也必將促進更多優秀兒歌走進校園,讓唱響兒歌成為校園的文化盛事,召喚更多的人加入兒歌的創作行列,為孩子們創作更多精美的新時代兒歌。
《繁榮發展新時代兒歌創作倡議書》的宣讀,將發布儀式推向高潮。孫怡和學生代表鏗鏘有力的宣讀聲響徹全場: “我們在此向全社會發出倡議,共同投身新時代兒歌創作與傳播事業,為孩子們譜寫更多充滿正能量、洋溢真善美、朗朗上口的優秀兒歌。”倡議書由新時代兒歌創作與傳播工程組委會發起,旨在倡導兒歌作者在兒童成長的最關鍵時期,給予最好的精神引領和正確的人生引導。倡議新時代兒歌要堅守價值導向,彰顯時代精神;扎根傳統文化,汲取創作養分;貼近兒童生活,注重藝術創新;加強協作聯動,促進傳播推廣;培養創作人才,壯大創作隊伍。倡議書呼吁當代作家創作出展現時代精神、契合新時代兒童生活的豐富作品,讓更多優秀兒歌成為兒童生活天地的重要組成。
在《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悠揚旋律中,“新時代兒歌創作與傳播工程”入選作品發布儀式落下帷幕。現場觀眾沉浸在兒歌的奇妙世界中,久久回味兒歌改編歌舞的悠長神韻。兒歌作品快捷轉換成悅耳的歌曲與色彩繽紛的動畫片,讓作家們備受鼓舞。伴隨著媒介變革,兒歌的創作與傳播也迎來了新的機遇,當文字以多種形式精彩呈現,一定會持續激發新的創作火花,滋養更多少年兒童的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