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藏報人

報紙收藏家 李鐵光
“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收藏報紙,就是收藏歷史。”
窗外的晨光透過半掩的窗簾鉆進來,落在厚厚的報紙堆上,屋里彌漫著油墨和紙張混合的氣息。79歲的李鐵光彎著腰,一頁頁除塵、整理、封裝。他的動作很慢很小心,仿佛他面對的不是舊報紙,而是一段段被封存在時間里的故事。
一個愛好堅持了六十多年,李鐵光把自己家的小屋變成了一座“報紙博物館”。走進這間小屋,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按照主題精心分類的報紙——“抗日戰爭報”“全國人大報”“兩彈一星報紙”“奧運特刊”……標簽清晰,排列有序。三萬多個版本、十萬余份報紙,像層疊的時間年輪,被精心整裝在柜子里。
除了這間屋子,陽臺、儲藏間、臥室也都成了“報庫”,窗臺、柜頂、床下無一處空隙。金屬報、絲綢報、3D報、盲文報、微型報……上百種異形報令人目不暇接。對這些報紙,李鐵光如數家珍,“這是印在手表上的,這是刻在石頭上的,這是做成摩天輪樣式的報紙,它們都是時代留下的印記。”
李鐵光與報紙的緣分,要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那時他還在上小學,全班只訂了一份《中國少年報》。老師讓學生輪流傳閱,他總是讀得最久、最仔細的學生。“班里的女生都喜歡收集彩色的糖紙,我就喜歡收集報紙,它能讓我知道世界有多大。”李鐵光笑著說,那時候家里窮,報紙對他來說,就像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扇窗。這份樸素的珍惜,也逐漸演變為一生的癡迷。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7歲的李鐵光聽說街頭有人在發《人民日報》號外,他顧不上吃飯就跑出家門,一路追著送報的車到東四,終于搶到一份。那天夜里,他反復讀著那份報紙,激動得睡不著。如今,那份報紙仍被他小心地塑封保存,放在顯眼的位置。
為了集報,他還干過不少“傻事”。七八十年代,他在北京市人民機器總廠當工人,每月工資只有幾十塊,卻愿意花一半的收入去廢品站“尋寶”。有一天,他在街頭看到一輛三輪車上堆滿廢舊報紙,便上前打招呼:“這些報紙能給我幾份嗎?”收廢品的師傅笑著說:“想要報紙,那你幫我推一段路吧。”李鐵光二話沒說,拍拍手攢足了力氣就開始推車,一路推行一個多小時。到了目的地,他從那堆舊報紙里小心挑出幾份想要的報紙,其中就有一份《新華日報》——這是1947年被國民黨當局查封后出的,數量極其有限。拿到報紙的那一刻,李鐵光非常開心,“這趟值了!”
為了集報,他鬧過一回“買報還魚”的笑話。一次去市場買魚,李鐵光看到攤主手中用來墊魚的《永久報》,正是自己多年未尋到的版本。他急忙上前,拉著老板的手問:“師傅,這張報紙能給我嗎?我給您錢!”老板笑著把報紙遞給他。李鐵光如獲至寶,小心翼翼地把沾著魚鱗和魚腥味的報紙揣進懷里,一路小跑回家。妻子問:“魚呢?”他才一拍腦袋:“哎呀,光顧著報紙,把魚忘了!”
朋友笑他“癡”,他卻認真地說:“報紙是有生命的,它們需要被守護。”妻子毛淑英,對丈夫的這份“癡勁”一直默默支持。
1971年結婚時,李鐵光沒什么貴重禮物,推開柜門,露出滿滿的報紙,“這些是我的寶貝。”毛淑英笑著搖頭,卻在之后的幾十年里,一直幫著他分類、編號、塑封這些報紙。報紙占去了家里大半空間,但她從未抱怨,“別人家鋪地板,我們家鋪報紙。”
時間久了,李鐵光越來越覺得報紙不該僅僅作為他的私藏。于是,他把家變成了“報紙博物館”,無償向社區居民和學生開放。每逢假期,孩子們來到藏有“奇珍異報”的家庭報館,看李鐵光從報柜里取出一張張老報紙,聽他講起1964年的號外、2008年的奧運特刊、2019年的國慶報道。他講得神采飛揚,孩子們聽得聚精會神。“報紙不是躺著的紙,是會說話的歷史。”他說。
從90年代至今,李鐵光帶著他的報紙走遍了北京的街道、學校、展覽館,舉辦了上百場公益報展。
2019年國慶前夕,李鐵光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報展忙了整整3個月,從10萬份報紙中精選出380余份國慶專刊,鋪展出一條時光隧道——從1949年開國大典的《人民日報》到2009年國慶閱兵的《北京晚報》,用一張張報紙講述祖國的變遷。
今年夏天,李鐵光又忙著辦起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報展。他從400多份抗戰相關報紙中精選出280份,其中1945年9月3日的《華美晚報》號外格外引人注目,紙頁上“日降書昨晨正式簽訂”的標題,成了最有力的歷史見證。開展當天,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參觀,李鐵光站在報紙前,給孩子們一一講述。“我們要記住過去,才能珍惜現在的好日子。”李鐵光說。
如今的李鐵光依舊有讀報的習慣。每天清晨,他都會準點起床讀報、剪報、分類,并在報紙上做好標注:“重大新聞——保存”“報道角度有特色”“可作展覽主題”。他對記者說:“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收藏報紙,就是收藏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