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鴻踏雪且留痕——麟慶與《鴻雪因緣圖記》
最初接觸北京地方文獻工作時,我常聽前輩們說起《鴻雪因緣圖記》這部書,當時只知道它是一部別具一格的清人傳記,至于獨特在何處,未求甚解。
后來,在一次圖書館的展覽上,得以看見道光年間的揚州刻本《鴻雪因緣圖記》。只見它被陳列在展柜中,書品寬大,用紙精良,藍色灑金封面閃爍著柔和的微光,內頁刻印清晰,圖文并茂地記錄了百余年前一位名叫麟慶的完顏氏后裔的生平見聞。而幾乎同時,地球另一端的大英博物館在2023年推出了一場晚清百態展,《鴻雪因緣圖記》作為反映道光年間社會風貌的代表性文獻,也位列其中。
究竟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在穿越百余年的光陰后,仍然為人們所青睞?帶著這樣的疑問,我翻開了《鴻雪因緣圖記》。
圖像年譜式生命傳記
《鴻雪因緣圖記》的作者完顏麟慶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是金代皇族完顏氏的后人,祖上以軍功入關,到了麟慶這一代,他的家族逐漸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麟慶年少時考取進士,一路仕途坦蕩,同時期的龔自珍在他面前也要自謙為“內閣后進”。他先后在安徽、河南、貴州、湖北等地為官,得以游歷各地山川名勝,領略各處風土民情。麟慶把自己的宦游生涯用文字記述,并請汪春泉等畫家描繪下來,一事一圖,按時間順序排列,形成了這部有240幅圖畫之多的《鴻雪因緣圖記》。
《鴻雪因緣圖記》的名字來自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和子由澠池懷舊》中的詩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清代學者阮元在序言中這樣解釋“鴻雪因緣”:凡事莫不有因緣,如若漫不經意,久之亦成鴻雪。麟慶的這部圖記,就仿似飛鴻在雪地上的留痕,是有心之人對人生因緣際會的點滴記錄。
《鴻雪因緣圖記》共分為三集。這三集的內容順序按照麟慶的生平排布,從他的出生一直記錄到他的晚年。麟慶對自己所創作的圖文并茂式的年譜很是滿意,他自稱“即我之年譜而別創一格耳”。鄭振鐸先生在《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中提到《鴻雪因緣圖記》,稱這類書為“自傳體的木刻畫集”。在照相術還沒有傳入中國的時代,麟慶的這一創舉確實可以稱為那個年代的先鋒代表。按照古籍傳統的四部分類法,《鴻雪因緣圖記》通常被分在史部傳記類,有時人們也會因為它的游記性質而把它分在史部地理類。
珍貴的北京、揚州地方文獻
《鴻雪因緣圖記》中的圖文涉及的地域十分廣泛,從東岳泰山到中岳嵩山,從西子湖畔到大明湖邊,從錢塘江潮到貴州溶洞……麟慶的足跡遍布祖國的名山大川。值得一提的是,麟慶在書中對兩個地方做了濃墨重彩的記錄,一個是北京,另一個是揚州。
麟慶祖居北京,他的晚年也是在北京度過的。書中“金鰲歸里”一節描述了他晚年從北京西安門進城,取道北海金鰲玉蝀橋返家的行程。自此之后,北京的名勝古跡頻頻出現在書中“戒臺玩松”“大覺臥游”“玉泉試茗”“居庸挹翠”等章節。而“紅橋探春”“文匯讀書”“綠野泛舟”“江北督師”等章節,則記錄了麟慶多次經過揚州的鴻雪因緣。2022年,揚州復建文匯閣藏書樓時,還特意參考了書中的圖畫。
豐富的園林景觀圖錄
《鴻雪因緣圖記》是游記,是年譜,也是一部反映清代諸多社會風貌的百科全書。書中對全國各地的園林景觀做了不少記錄,如圓明園、隨園、芥子園、半畝園等,為人們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清代園林史料。其中,北京的私家園林——半畝園是麟慶的居所所在,曾名噪一時。它位于北京內城東北隅,園中疊石成山,引水作沼,平臺曲室,樹木蔥蘢。麟慶青年時就對這座相傳由李漁參與設計的園林極為神往,沒想到晚年竟住進了半畝園,可謂是天賜良緣。《鴻雪因緣圖記》記錄了半畝園中的著名藏書樓“嫏嬛妙境”、可登高眺望景山的近光閣、陳列著珍奇異石的拜石軒等建筑,勾勒出清代半畝園的輪廓。如今的北京半畝園已不復往昔,幸而我們從《鴻雪因緣圖記》中還能看到這座京城名園當年的盛況。
(作者為首都圖書館館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