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小說家對情感體驗和性格命運的捕捉與書寫是AI不可替代的

王昆,現服役于聯勤保障部隊某部。曾在海島要塞、東北邊防、青藏高原等地工作二十余年。著有《天邊的莫云》《卓瑪戴著紅珊瑚》《遜克河秘事》《去往馬攸木拉》等十一部軍事題材作品。
Q:小說月報
A:王昆
Q
您常以“觀察者”還是“介入者”身份面對世界?這種姿態如何滲透進小說肌理?
A:我認為誰也不可能是單一的觀察者或是單一的介入者。如果非要分類,我可能更愿意以一個介入者的身份履行觀察者的責任。比如我創作了很多部隊醫療援藏題材的作品,我就是以援藏醫療隊隊員的身份介入其中,從單純的“觀”,到思考的“察”,這一過程,讓我的敘事邏輯開始有了多重沖突與反思。
Q
請您描述一下手頭剛剛完成或正在進行的作品。
A:我從二〇一九年開始,就在寫一部關于高原部落迎接和平解放的長篇小說,暫名《百夫長》。目前已完成二十多萬字的初稿,還要繼續打磨。它講的是一位部落頭人與他的族人,在玉樹和平解放前一個月的時間里,面對政治風云突變所做出的人生抉擇與自我救贖。這部小說是我渴望探索的一個文本。可以說,它對我的創作之路也意味著一次轉折。
Q
在AI生成文本的時代,您認為小說家的不可替代性存在于何處?
A:AI生成文本的快捷與嚴密,是人類智慧經驗的精華集成,值得我們重視,并且去掌握學習,但是,我始終認為AI只是幫助人類社會進步的工具。AI生成文本再美再好,也像塑料花一樣,不可能有芬芳也不可能產生露珠,無非是復制粘貼了既有的人類思想情感表達中優秀的語言組合。而小說家的不可替代性,就源于人的情感體驗——愛、恨、無助、嫉妒、羞恥、膽怯、隱忍、背叛、逃離、不放棄,這些復雜而微妙的性格命運的捕捉與書寫,是AI絕不可能實現的。
Q
您開始小說創作的動力或者靈感來源于哪里?
A:我開始創作的動力,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我的爺爺。他身上有一種讓我在少年時期產生過嫉妒甚至是報復心理的、對萬物的包容與悲憫。這種與外界連接的方式,一直吸引或者是“馴化”著我。對此,我在首發于《膠東文學》的散文《大風向西》里專門做了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