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廣闊的視野關注時代生活
文學創作的起點往往源于個體的情感體驗,是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對世界的感知、對內心的剖析。然而,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絕不停留在對現實生活的簡單描摹,而是要穿透表象,深入時代肌理,揭示社會變遷背后的精神圖景。這是一種靈魂的書寫,是一種對世界的凝視與回應。它既是個人情感的宣泄,也是時代精神的映照;既是歷史的回聲,也是未來的預言。我希望我的文學創作以更廣闊的視野去關注現實生活、民族命運與文化傳承。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工業文明高速發展的時代。城市化、信息化的浪潮席卷而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重塑了人的精神世界:人工智能逐步滲透日常生活,人與機器的“博弈”成為這個時代最鮮明的注腳。
工業技術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響著我們的內心世界。文學不僅要記錄時代,更要引領時代,激發人們對未來的想象與探索。在詩集《銀河夢游》中,我嘗試通過詩歌的形式,探索工業文明帶來的變化及其對人類精神世界的影響。這些作品不僅記錄了技術進步帶來的生活變化,更關注人在技術洪流中的精神困境與價值追尋。在鋼鐵叢林與數據洪流之間,我試圖尋找一種新的精神寄托,一種在高度理性與機械化中依然保留人性溫度的可能。
文學從來不是技術的附庸,而是思想的燈塔。它不僅要展現技術的進步,更要叩問技術背后的意義。當然,文學創作,不應只是個體的獨白,而應是民族、文明與社會的共鳴,以宏大的歷史視野思考自然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走向。站在大歷史的角度去審視文學,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一個時代的文學價值,才能寫出具有歷史縱深感與現實穿透力的作品。每一個普通人都是時代洪流中的浪花,他們雖然看似渺小,但正是這些“小人物”的點滴努力匯聚成了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
我曾多次行走于中國的陸地邊境線,從東北的黑土地到新疆的帕米爾高原,從內蒙古的草原到西南邊陲的崇山峻嶺,從原始的熱帶雨林到沙漠戈壁雪原,親身體驗那里的風土人情與歷史變遷。這些地方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邊界,更是文化、民族、歷史交匯的節點。在這里,我看到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信仰與語言的交融,也看到了中國作為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豐富性與包容性。在這里,我感受到不同民族、自然環境的融合與碰撞,也感受到了文明的多樣性與生命力。
在這些邊疆地區,我聽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它們真實地存在于普通人的生活中。這些故事值得被記錄,更值得被講述。我們不能忽視普通人的力量,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歷史的一部分。通過講述這些故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民族的過去與未來,理解文明的延續與變遷,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文學創作的目的與追求,應當是用文字去描繪人類共同的困境與希望,去探索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的共同未來。文學是溝通不同文明、連接不同人群的橋梁。
除了關注宏大的歷史敘事與時代命題,文學創作也應有“微觀”的視角,關注那些被忽視、被遺忘的民間語言與地方傳統。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一種語言都承載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然而,隨著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推進,許多語言正在逐漸消失。如果不加以保護與傳承,這些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也將隨之湮滅。我正在創作的長篇小說《山花慢火車》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這部作品以大涼山與成昆鐵路為背景,通過半個世紀以來火車帶來的變遷,展現了一個時代的縮影。為了真實呈現時代之變,我通過實地調研、翻閱資料、調查走訪等方式,深入挖掘少數民族的民俗與生活方式的演進軌跡,真切感受鄉村振興背景下個體的命運沉浮與堅韌奮進。
此外,我還關注到了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它不僅是莊子的誕生地,更是莊子思想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沃土。這里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在文化的傳播與推廣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通過對地方文化的深入挖掘,我發現許多被遺忘的故事其實極具價值。這些故事不僅屬于某個特定的民族或地區,更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體現。通過文學的形式,我們可以將這些故事重新喚醒,讓更多人感受到它們的氣息與脈搏。
在《山花慢火車》之后,我將繼續創作另外兩部長篇小說。這些作品既關注國家重大工程背后的科技力量,也聚焦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扎與成長。它們試圖回答一個問題:在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我們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與價值?
文學創作的技巧固然重要,但它只是文學創作的表層,真正打動人心的,是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深度與人文關懷。從古代的神話傳說,到現代的基建工程,中華民族始終展現出不斷改變命運的勇氣與智慧,中華民族始終在與自然對話、與時代同行。這些背后承載的民族精神,正是文學創作最寶貴的財富。通過文學作品,我們可以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激勵更多人勇敢面對挑戰、追求理想。
文學創作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它需要我們不斷地觀察、思考、探索與表達,而且對于更大的天地和未知的自己充滿了無限渴望。文學創作的意義,就在于將這些“看不見的力量”轉化為“看得見的故事”。在民族性與時代性的交匯點上,讓我們以更堅定的信念、更寬廣的視野、更細膩的筆觸,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中國故事。
艾諾依,1990年生,現居北京,回族。作品見于《中國作家》《詩刊》《北京文學》《揚子江》《作品》《青年作家》《啄木鳥》等,獲李叔同國際詩歌新銳獎、冰心散文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