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世界里撿拾自己
我出生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牧區,九歲走出草原,隨家人遷居河北承德,大學時來到海南,一晃數年,故鄉已大變,我亦然。年少時一心想著世界廣闊,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只有兩條腿和一條人生路。活著活著,猛然間,在一個特定的階段真切地迷茫起來,世界很大,我無限小,站在原地,四周都是路,卻不知道往哪里抬腳。弄不清為什么就把自己困住了。于是,想表達自己。幸好,人類創造了文字,不用喊也能出聲——八年前,我就這樣從寫作的路上出發了。
起初是寫詩歌,以為詩歌短,好寫。然后寫小說,其實也不容易寫。后來明白,于我而言,詩歌、小說、散文,寫好都不容易。
我寫的第二篇小說《嬰兒姿勢》在《草原》雜志發表,開始我有點兒不能相信,因為我從沒堅定地認為自己擁有當一個作家的才華。這篇小說的命運比較順暢,也帶給了我一些好運氣,讓我獲得了第二屆草原文學類小說提名獎。這仿佛是冥冥之中注定要給一個草原孩子的幸運。每每想起,我都宿命般地認為是這篇小說的運氣很好。
真正進入寫作行業后,我才發現有一個寫作的海洋在眼前,我不會游泳,若貿然進去撲騰,弄不好會把自己“溺死”。幸好,因為我寫作時很認真,有機會得到專業的培養和指導,在海南省作協的推薦下參加了魯迅文學院第39屆高研班,見到了很多大名鼎鼎的作家,與真實的文學世界近距離接觸,在各方面都有感觸和收獲。
大部分時間里,我處于從文學的概念里抽離出來的狀態中,然而,心里始終有故事在生長,覺得我還可以寫出更好的作品,但我缺少必須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的標準,只是盡量隨心自在地用心寫作。我是眾生中的一個人,我的困惑也是大多數人的困惑,而寫作是一個非常省力的抒發渠道。我還沒寫出有藝術感的作品,但我正在努力把自己活得有藝術感。大多數時候,我要把雕刻的刀尖轉過來對著自己,也正因為如此,會不斷產生不同維度的困惑和迷茫,就更加想要深入地面對、探索自我的真相。
我曾跟朋友說,我對自己更刻薄。我經常把自己內心最隱晦的部分都拿出來檢視一番,整個心魂都有機會被晾曬,這讓我自身產生了很多驚喜的改變。我想,這是一個作家的一種能不怨天尤人的勇敢。
“人啊,認識你自己。”這句話真夠狠的,不到一定年紀根本無法體會它在說什么,明白這句話的時候就該知道為什么自己會被困住了。
我解困了嗎?沒有。
只是,我不求解困了,就在自己所立足的困境中活下去。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完全散了,在理智和情緒的海洋里沉浮,無處訴說。幸好,還可以翻一本書,躲進文字里求得一時的安寧以及重新回到生活中的力量。這樣一時一時的累加,內心慢慢地豐盈起來,靈魂散落的部分也逐漸被收回到自己身上。
有一年里,我重復翻閱《沉思錄》,現在已不記得里面的文字。后來,我喜歡上了法國史學家儒勒·米什萊,買了他的散文集《大自然的靈魂》來讀,結果只認真讀了他的《女巫》,讀懂了一半。我被書名迷住了,把微信簽名都改成“獨自在荒野跳舞的女巫”。
一個朋友說:“你躺在床上還在琢磨的事就是你的天賦所在。”
聽了這句話,我心里一亮。我躺床上翻書、思考、想未完成的故事,有些故事永遠不會變成文字,但它們在我大腦里豐富而精彩。這世界上的物質是有數的,一個人能占有的物質更是有數,但腦海里的世界真的可以無限豐富,豐富到語言無法形容。
我的生活很簡單,但不單調。我用了三年的時間成了一個手沖咖啡師,這期間多數時候在端咖啡、洗杯子、試喝咖啡,而今基本能喝出不同產區、不同級別、不同風味的豆種了。這是一件技術活,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很快樂。這個過程中,我讀了很多咖啡行業的專業書籍,在書里遇到了很多咖啡行業里很有魅力的人,有些是古人了。
由于童年在草原上度過,山野能給我天然的自由和喜悅感。如今,雖然在城市里生活多年,我依然喜歡到山野中行走,有時會特意開車穿過田間小路,沉溺于田園鮮活的安靜中。我見過海南島最好的馬、最大的鱷魚、雨林中正在腐爛的巨大的陸均松……
真實的生活體驗讓我更加熱愛閱讀和寫作。這兩年,受到孩子們和海洋文學的影響,我喜歡上了看自然紀錄片,關于海洋的作品比重很大。我還花時間讀了海洋科幻小說《群》,驚嘆于印第安人的諺語“萬宗歸一”跟中國傳統文化、武俠文化精神內核的異曲同工。
我有一點領悟:一篇小說的命運齒輪在作者寫完之后才真正轉動起來。有時,作者寫作的初衷并非為了讀者,而是源于內心的情感或自我表達。一旦完成,小說便脫離了作者的掌控,在精神上獨立存在。之后,讀者的喜惡與解讀,已與作者無關。至于說一部作品被作者完成了,而只有作者知道,無緣于讀者,那也是這篇小說的命運。
一位投資領域的朋友說在股票市場上存在錯誤的共識現象。道理可以通用,在文學里也會存在錯誤的共識,暢銷的作品不一定符合恒常大道,沉默的或者是恰好被忽略的那部分作品中也存在著精品的或然性,所以,一個人無法跟上流行或不能全然認同流行也不必太慌張。
真誠地面對真實的自己需要勇敢,寫作讓我把這樣的勇敢認出來,并在自己的身上一次次試驗,通向真實自我的路充滿了荊棘,走通了就可以見到光明。
時代飛速奔馳,人類善于懷舊,但“從前”不可能比現在更好。雖然很多人喜歡看穿越劇,但誰愿意真正親自穿越回去呢?我更喜歡穿襯衫和短褲走在綠樹成蔭的南國街巷中,使用手中的智能通訊工具呼喚朋友,而不愿到山洞里修仙。
司湯達說:我活過,愛過,寫過。
我說:我也一樣。
最后,我想說一件美好的事。在2025年夏季,我愛上了自己鬢角的三根白發,最初是三根,現在或許多了。白發是利滾利的復利產品,而且是時光女神禁止轉送的粗暴贈予,我回饋給這份厚禮的是坦然而柔和地接納。它們銀白,在我油黑的發中如挑染一般鮮活。我開始想象自己有一頭銀白的發,不要太短,一顆純粹又勇敢的心,不要躁動。也可以經常暗暗自洽:我的人生還挺有味道的。
離響,1983年生于內蒙古,蒙古族。作品見于《草原》《小說月報》《散文》《綠風》《鴨綠江》《黃河文學》等。獲第二屆草原文學獎小說提名獎、海南省民族文化“七個一”長篇小說特等獎、海南文藝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