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農民畫,描繪百里侗鄉新變

三江侗族自治縣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唯一的侗族自治縣,因境內有尋江、都柳江、融江三條江匯聚而得名。這里保存著龐大的侗族木結構建筑群,200多座風雨橋和230余座鼓樓散落各地,還有成片的吊腳樓隨山而建、錯落有致,共同見證了三江人民世代傳承的智慧與匠心。這些建筑不僅是人們遮風避雨的場所,更是展示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風雨橋橫跨溪流、廊亭相連,彩繪雕花點綴其間,人們經常在此對歌,不時有清亮的歌聲飛出廊檐。鼓樓結構精巧,以復雜的榫卯技藝將萬千木構件緊密咬合,層層疊疊,直上云霄。每逢節慶,人們聚集在鼓樓坪,賽蘆笙、踩歌堂、演侗戲,將整個村寨變成一片歡騰的海洋。
三江農民畫就孕育在這片熱土之上。鼓樓和風雨橋上的彩繪、侗繡和侗錦上的花紋圖案,是三江農民畫的古老源頭。千百年來,三江人使用天然的顏料進行繪畫,比如從植物中提取藍靛,從隨處可見的紅泥和軟石中提取紅色,而黑色則取自農家燒火做飯后留在鍋底的鍋灰。農民們在農閑時折木為筆,在墻壁、侗紙、侗布等介質上展開他們的藝術創造。20世紀70年代初,在全國農民畫熱潮的影響下,三江縣組織文化館美術專干劉克青等人開展繪畫輔導。第一屆農民美術輔導學習班在縣里舉辦。當時縣里有11個人民公社,每個公社送兩三個喜歡畫畫的學員參加。后來,三江縣文化館先后到林溪、獨峒等地開展培訓,三江農民畫創作隊伍不斷壯大起來。1983年,三江縣作者創作的15幅農民畫參加了“廣西首屆農民畫作品展”,9幅作品獲獎。1984年,三江農民畫作品在第一屆全國農民畫展中獲得一等獎。這極大地提升了三江農民畫作者的創作信心,也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這項事業中來。新時代以來,廣西三江農民畫進入發展的快車道。2012年,它被列入廣西第四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中國夢·侗鄉情——廣西柳州三江農民畫晉京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展覽展出的150幅作品,全面展現了三江農民畫家的創作風采。2024年,來自三江的陳美美作品《正月里來過新年》和榮雪蓮作品《美麗侗鄉》雙雙入選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且皆為進京展出作品。
三江農民畫植根于民族地區的生產生活場景,注重表現風雨樓、鼓樓、吊腳樓等侗族建筑,喜歡描繪吹蘆笙、跳多耶舞、唱侗族大歌等場面以及“月也”“三月三”等民俗活動。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熱情奔放的歌舞娛樂、歡天喜地的豐收慶典,頻繁地出現在畫家們的作品中。年近七旬的楊共國,是三江農民畫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善于將三江的民俗風情、橋梁建筑等元素融匯到同一幅作品之中。比如他的《講款》,形象地展現了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齊聚于鼓樓坪靜聽款師講款的場景。整幅畫以款師為中心,他站在鼓樓前,向坪地上密密麻麻的村民們講述款規、款約,四周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腳樓。《家家戶戶慶豐收》則描繪了三江人民喜慶大豐收的場景,人物的“動”與吊腳樓的“靜”相映成趣。
在藝術上,三江農民畫的最大特點是構圖飽滿,畫面不留空白,物象密集排列。畫家常將不同時間、空間的場景、物件并置一圖。在同一幅作品中,甚至會出現不同的視角,比如俯視、仰視、平視等。這些不同視角的使用,往往是為了讓所有的物象都朝向畫面的中心或者中軸,形成更強烈的整體感。在造型上,三江農民畫不追求寫實與逼真,而是通過夸張、變形、象征等手法突出物象的精神內涵。為了突出中心人物、核心物象,畫家們會將其整體或者局部進行無限放大。比如,在婚禮場景中,為了突出新娘,畫家經常會把新娘的頭與臉放大。在顏色上,三江農民畫喜歡使用高純度、強對比的顏色,營造出熱烈、歡快、飽滿的視覺氛圍。這種用色習慣,與侗族服飾的用色美學一脈相承,深深植根于民族的集體審美意識之中。
近幾年,在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引導下,三江農民畫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從創作內容上看,畫家們積極表現新時代的新生活,以高鐵進縣、鄉村振興等為主題的作品明顯增多。為了更全面展現家鄉的變化,三江農民畫家們還集體創作長卷畫。比如《驚奇柳州》(長16米,高0.8米),以柳州的“一臺車、一江水、一朵花、一碗粉、一宗師、一歌仙”為主題,將柳州的五菱汽車、柳江、紫荊花、螺螄粉、柳宗元、劉三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意象呈現出來,使三江農民畫的題材在現代語境中變得更加豐富。
農民是三江農民畫的主要創作力量,但近年來,教師、專業美術工作者、返鄉青年(特別是那些在高等院校受過專業訓練后返回故土的大學生)等的踴躍加入,為三江農民畫帶來了更加鮮活的面貌和全新的創作技法、審美觀念。他們的作品不再一味地追求畫面的“滿”與“全”,而是注重構圖上的留白。同時,他們大多投身教育,培養中小學生成為三江農民畫的后備力量。這些都推動了三江農民畫的多樣化發展。此外,三江農民畫跳出了僅銷售原創畫作的局限,大力開發各類衍生品,將畫作移植到簸箕、扇子、筆筒、竹簍、陶瓷、手機殼、絲巾、布藝、服飾等實用物品上。三江縣通過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網絡,極大地擴展了農民畫及其衍生品的市場半徑,有力賦能了鄉村振興。
三江農民畫的發展,也與廣西評論界的助力分不開。早在2018年,《南方文壇》編輯部就組織專家走進三江,走進農民畫家的創作現場,隨后在2018年第5期推出了《三江侗族農民畫的理論闡釋》《檻外侗畫論》等多篇學術論文。廣西美術家協會、廣西書畫院、廣西藝術學院等長期通過展覽、研討、培訓等途徑推動三江農民畫的發展。2025年9月,在《“文藝賦美鄉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發布的第二天,廣西評論家協會、柳州市文聯在三江縣聯合舉辦“文藝賦美鄉村——三江農民畫高質量發展系列推介活動”。張燕玲、陸麗娟、李永強、梁冬華等近十位評論家圍繞近期出版的《三江農民畫精品集》《三江農民畫藝術論集》進行研討。大家談到,三江農民畫要保持農民畫的個性和民族性,在守正的基礎上尋求創新。在創作中,要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關系,在數字化時代既要擁抱新技術,又要堅守文化根脈。文藝賦美鄉村,文藝賦能鄉村振興,三江農民畫有著無限的發展空間,應通過更多優秀作品,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力量。
百里侗鄉,千年畫卷。如今,三江農民畫正以蓬勃的生命力融入三江人的現實生活。畫家們手中的畫筆,正勾勒出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相融共生的生動實踐。這既守護了侗族文化的精神內核,又為村民繪就了文化致富的嶄新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