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你的人生是選擇,不是選擇題”—— 青年作家劉麥加短篇小說集《彗星來過的那一晚》新書分享會舉辦

分享會現場
11月2日下午,南京出版社攜手南京言心友書店共同舉辦了《彗星來過的那一晚》新書分享會。青年作家、《彗星來過的那一晚》作者劉麥加,江蘇省電力作協主席王嘯峰,江蘇省作協創研室副主任韓松剛與廣大讀者共同探討了當代青年女性筆下的現實困境與情感隱喻。

短篇小說集《彗星來過的那一晚》
分享會伊始,劉麥加陳述了其創作心路歷程。她坦言,書中故事跨越近十年創作周期,靈感多源于個人經歷與青春期的“沖動與不計后果的臨時起意”。例如,《蒙特卡羅的最后一次隨堂測試》中飛越半個地球尋找電影鏡頭的情節,源自她年輕時一段真實的經歷。她強調,寫作并非刻意聚焦“女性困境”,“我們今天討論的‘女性困境’‘女性表達’這些主題,其實都是在小說創作之后才被提煉出來的。”她坦言,創作的時候,從來沒有預設過要表達什么母題,只是用文字作為載體,展現了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正是如此,她通過忠實記錄自己漫長的“青春期”中的經歷與感悟,書寫了一個女性在成長、成熟過程中的真實感受。
王嘯峰從創作角度高度評價了劉麥加的獨特風格。他指出,劉麥加的作品兼具天賦與個性,《巨大的外婆》以科幻筆觸重構親情,展現了她超越常規的想象力;而《蒙特卡洛的最后一次隨堂測試》將數學概率融入情感敘事,體現了現代女性對世界的敏感捕捉。他贊揚了劉麥加作為現代女性敢于自我否定、善于學習的創作個性。她并不囿于自己的“舒適區”,而是不斷挑戰自我、不斷嘗試不同的選擇,不斷開辟更大、更好、更新的領域。
韓松剛則從文學理論層面剖析了作品的現實意義。他認為,書中“異鄉”“異事”“異情”“異人”四部分結構映射了當代社會人與空間的流動性特征。陌生化空間中的親密關系打破了傳統鄉土中國的穩定敘事,呈現了青年一代在打開的空間、流動的時間中的情感探索,也展現了當下女性對新型親密關系的態度。

讀者互動
互動環節,讀者就“女性如何通過文學實現自我表達”展開熱烈討論。現場“00后”“80后”“60后”三位不同年齡階段的讀者基于自身經歷與作者、嘉賓進行對話,展現了跨越時代的女性體驗,引發讀者對不同代際的共情與反思。

青年作家劉麥加
劉麥加結合自身育兒經歷坦言,女性面臨的困境無從回避,她呼吁公眾更多關注作品本身而非作者性別已是對女性作家最大的尊重。劉麥加鼓勵大家“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無論是寫作,還是婚姻、生育,女性都應該捍衛自己人生的選擇權,而他人無從干涉、評判、打分。王嘯峰鼓勵寫作者“敢做敢寫”,認為真誠的自我揭露是文學的力量源泉。韓松剛指出,文學雖不能直接解決問題,但能激發人對命運的思考與自覺,“在困境中保持表達的自由,已是重要的進步”。
《彗星來過的那一晚》這部融合青春、科幻與超現實元素的短篇小說集,通過12個故事既記錄了個體青春期的“殘影”,又作為時代情緒的溫度計,傳遞著當代女性的聲音。此次交流中,我們聽到了不同代際的女性,在結構化的困境中不斷尋找表達自我的聲音,更通過多元視角深化了對青年女性文學價值的認知。
主辦方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