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關橘香到沽上粵韻: 王松長篇小說《橘紅》廣州首發
11月3日,作家王松的長篇小說《橘紅》新書首發式在廣州舉行。本次活動由廣東省出版集團、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學院、廣州市作家協會承辦。活動現場,文學界、出版界、粵劇界及中醫藥界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部融匯粵劇、中醫等嶺南文化的作品面世。

《橘紅》以廣東特色中醫藥材“橘紅”為線索,以交流粵劇的旅津廣東音樂會作為廣州與天津的連結,講述了秦家、周家、那家等家族在廣東與天津兩地之間,跨越南北,先后六代人一百八十多年間的浮沉往事,于歷史洪流中見證嶺南文化的生生不息。小說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第六期支持名單,并獲廣州市文藝精品專項經費扶持,同時登上上海國際電影節“最具影視改編潛力文學IP榜”。
作者王松在分享創作歷程時表示,這部作品并非憑空構思,而是“一點一點在心里長出來的”。為真實還原嶺南風貌與粵劇生態,他近三年十余次深入廣州采風,研讀大量地方文獻,甚至在責編寄來的兩大箱資料中“啃”出歷史細節。
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山大學教授謝有順在對談環節中肯定《橘紅》藝術價值。他指出,王松成功處理了小說創作中最難把握的“虛”與“實”的關系,既以扎實的細節還原了廣州的街道、飲食、粵劇唱腔與市井生活,又通過虛構人物的命運,傳遞出一種堅韌不拔的“心氣”。“小說不是靠概念堆砌,而是靠形象和生活來承載精神。”謝有順強調,《橘紅》之所以令人信服,正在于王松下了“笨功夫”:他將歷史事件作為背景板,把大時代藏于小人物的日常抉擇之中,讓讀者在秦小駒失明仍登臺演出、秦朗返鄉創業等情節中,感受到嶺南文化“于無聲處聽驚雷”的力量。他還特別提到,1840年后的廣州是中國現代轉型的起點,而《橘紅》恰恰抓住了這一歷史縱深,寫出廣東“既守傳統又敢為天下先”的復雜氣質。
評論家黃桂元從文化結構與敘事視野的角度進入,認為王松以“旅津廣東音樂會”為紐帶,巧妙打通南北文化空間,將津沽文化與廣府文化有機融合,展現出強大的跨地域文化書寫能力。同時,黃桂元表示,王松并未落入傳統家族小說聚焦內斗與恩怨的窠臼,而是以“文脈傳承”為核心,通過人物譜系的精心編織,讓歷史在日常中自然流淌。

《長篇小說選刊》主編宋嵩則聚焦《橘紅》的當代意義與創作方法論。他表示,小說通過第六代人物秦朗對橘紅秘方的創新開發,生動回應了年輕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與活化實踐。秦朗不只是尋根,更是創業——這正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活力的關鍵。
首發式現場,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歐凱明獻唱馬紅流派經典《搜書院·步月抒懷》,青年演員盧文斌、韓芳芳演繹《帝女花·香夭》,粵韻悠揚,為文學發布增添舞臺魅力。王松坦言自己是紅線女粉絲,書中主角秦遠駒、秦小駒的形象也深受粵劇宗師馬師曾等人的啟發。
王松向天津市文史研究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粵劇藝術博物館贈書。這批《橘紅》的入藏,不僅為研究嶺南商業史、中醫藥文化與粵劇傳播提供了文學樣本,也標志著一次文學與地方文脈的深度對話。
與會嘉賓表示,《橘紅》讀者看見了一個真實、復雜、生生不息的廣州,融歷史厚度、文化深度與藝術高度于一體,以其獨特的“橘紅”之色,彰顯文學特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