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關橘香到沽上粵韻 長篇小說《橘紅》廣州首發
魯迅文學獎得主王松的最新長篇小說《橘紅》新書首發式近日在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舉行。
《橘紅》以廣東特色中醫藥材“橘紅”為線索,以“旅津廣東音樂會”為廣州與天津之間的連結,講述秦家、周家、那家等家族在廣東與天津兩地之間,跨越南北,先后六代人180多年間的浮沉往事,于歷史洪流中見證嶺南文化的生生不息。
王松表示,這部作品并非憑空構思,而是“一點一點在心里長出來的”。為真實還原嶺南風貌與粵劇生態,他近三年10余次深入廣州采風,研讀大量地方文獻,甚至在責編寄來的兩大箱資料中“啃”出歷史細節。
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山大學教授謝有順認為,在《橘紅》中,王松既以扎實的細節還原了廣州的街道、飲食、粵劇唱腔與市井生活,又通過虛構人物的命運,傳遞出一種堅韌不拔的“心氣”。
“小說不是靠概念堆砌,而是靠形象和生活來承載精神。”謝有順強調,《橘紅》之所以令人信服,正在于王松下了“笨功夫”:他將歷史事件作為背景板,把大時代藏于小人物的日常抉擇之中,讓讀者在秦小駒失明后仍登臺演出、秦朗返鄉創業等情節中,感受到嶺南文化“于無聲處聽驚雷”的力量。
評論家黃桂元從文化結構與敘事視野的角度,對《橘紅》進行了剖析。他認為,該小說并未落入傳統家族小說聚焦內斗與恩怨的窠臼,而是以“文脈傳承”為核心,通過人物譜系的精心編織,讓歷史在日常中自然流淌。
首發式現場,粵劇演員歐凱明獻唱了馬紅流派經典作品《搜書院·步月抒懷》,青年演員盧文斌、韓芳芳則演繹了《帝女花·香夭》,粵韻悠揚,為文學發布增添舞臺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