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百年文脈、共探女性寫作未來 ——北京文學場域中的新女性寫作研討會舉辦
11月1日,由北京市文聯、北京師范大學聯合主辦,北京作家協會、北京文學期刊中心共同承辦的“文學京彩季—北京作家2025精品研推工程第七期——北京文學場域中的新女性寫作研討會”在北京市文聯藝術工坊舉辦。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何向陽出席研討會,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張莉擔任學術主持。徐小斌、喬葉、文珍、計文君、范雨素等作家學者與會研討。

研討會現場
本次研討會圍繞“北京文學場域中的新女性寫作”展開,設置“回溯與錨定”“凝視與剖析”“跨界與融合”“暢想與探索”四個單元,系統梳理北京女性文學的百年脈絡,探討新時代女性寫作的多元生態與發展方向。
何向陽在致辭中指出,北京與女性寫作有著深厚淵源,女性寫作始終是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文學“主聲部”。她回顧了從冰心、林徽因、丁玲、楊沫到張潔、諶容、鐵凝、張抗抗、徐小斌、葉廣芩、林白、陳染,再到付秀瑩、喬葉、梁鴻以及文珍、計文君、孟小書、馬小淘、葛競、李曉晨、遼京等幾代女作家的創作實踐,指出她們以敏銳洞察與細膩筆觸參與了北京城市文化的建構,其創作歷程本身就是一部女性意識覺醒與成長的壯闊詩篇。她希望女性寫作者始終保持對生活的敏感與熱愛,扎根城市記憶,勇于突破創新,在“女性視角”與“普遍價值”間尋求平衡,讓女性寫作的聲音傳得更遠、影響更廣。
與會專家從不同角度展開深入討論。喬葉認為,“新女性寫作”的“新”在于新認知、經驗與筆力,待女性寫作成為文學常態,標簽自會弱化,強調寫作根基是人性,需在敏感與寬闊、銳利與厚重間平衡以讓創作長遠;徐坤回顧了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對女性寫作學科化的推動,指出女性寫作已形成清晰的代際傳承;顧適結合科幻創作經歷,強調在當前階段,女性標簽有助于讓更多創作者被看見。
范雨素、郭小寒、檸檬羽嫣等來自不同領域的寫作者分享了跨界寫作的實踐。范雨素談到北京的氛圍“托舉”了她的生活與寫作,使她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與文學的力量;郭小寒從獨立音樂中汲取創作養分,認為跨界是以自我為橋梁的記錄方式;檸檬羽嫣探討了醫學與文學共通的治愈功能,指出專業視角與個體經驗的融合能構建更豐富的人文敘事。
張莉談到,“新女性寫作”的提出源于時代變革中女性美學觀念的轉變。她指出,真正的女性寫作意味著視角的革新與價值觀的重塑,當前亟需重新發現女性創作的獨特貢獻。張莉強調新女性寫作要從切身體驗出發,寫出新時代女性的獨特感受。她尤其關注基層女性寫作者的成長,呼吁建立更包容的文學場域,讓每個真誠的聲音都能被聽見。張莉表示,“新女性寫作”的使命不僅在于技術創新,更在于推動世界觀的重構——廚房里的故事與客廳里的故事都值得書寫;新女性寫作不僅為尋找讀者,更是為了“照亮自我與同代人”,并期待通過這次研討,激發更多人拿起筆“制造自己的光”。這場研討會標志著北京女性寫作正以更自覺的姿態,邁向更廣闊的表達空間。
本次研討會通過多維度、跨領域的深度交流,系統回顧了北京女性寫作的百年歷程,聚焦其當代生態與未來可能,為推動北京文學繁榮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