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人類的精氣神,駛向我們的星辰大海 中國作協“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活動走進江蘇昆山
縣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文學與現實對話的鮮活場域。10月31日至11月2日,中國作協“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活動走進江蘇昆山,劉慈欣、王晉康等知名科幻作家深入當地大中小學、科技企業、書店等,通過名家讀者交流會、科幻創作沙龍、文學市集、文學講座、主題觀影和夜跑等豐富形式,以文學視角對話科技創新,為縣域高質量發展注入人文動能,生動詮釋文學與科技交融的時代價值。
“人類必須保持積極進取”
“文學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文學是不斷敞開、不斷豐盈的文學。文學高質量發展,必須找到和培養自己的讀者,走進更廣大的讀者,也必須與時俱進,與科技深度融合。”在啟動儀式上,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邱華棟表示,在昆山這一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生動實踐的“現場”,蘊藏無限可能性的富礦和源泉。科幻作家的抵達不僅可以讓昆山的文學坐標更鮮明,還能以文學的力量打開縣域發展的新視野,播撒科幻的種子,激發廣大群眾對于科學的興趣,為縣域文化孕育更壯大的科幻力量,不斷擦亮多姿多彩的文學光芒。
作為縣域經濟標桿,昆山以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百強縣首位的實力,集聚500余家高精尖技術企業,也孕育出濃厚的科技創業生態。在這里,“科幻”早已脫離虛幻想象,成為可觸摸的科技現實。在昆山杜克大學舉行的名家讀者交流會上,高級工程師陳鋼談到,《三體》中超薄、柔性、水滴等創造性科幻概念,正在智能顯示領域加速落地。劉慈欣進一步解讀當下科技與科幻的關系:“如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人類科技高速發展,‘未來’緊緊追在我們的后面,科幻小說一寫出來,就變成了現實題材文學作品。”他同時強調,科幻作家需保持前瞻性,“哪怕再簡單的科幻小說,視野也是以全人類為背景,我們要將視野放在更長遠的時間和更廣闊的空間”。
交流現場,一位大學生拿著記得滿滿的筆記起身提問:“大劉老師,你現在最關注哪些領域的前沿技術?為什么?”劉慈欣說,自己目前比較關注航天技術和可控核聚變領域。長遠來看,航天技術對人類探索宇宙未來是很重要的,可控核聚變則是為航天探索等領域提供能量。一位戴著厚厚眼鏡的中學生神情嚴肅地提問:“尖端科技的發展是否帶來人類的惰性?一旦人類思想的活力削弱了怎么辦?”劉慈欣說,人類未來的生活形態,更大程度上取決于人類自己的選擇。“像人類這樣一個行星級的文明想在時間的長河中延續下去,必須保持積極進取。我依然相信科技能夠賦予人類更多活力,包括文化的活力、文明的活力。”
未來世界會是什么樣?人類文明終將走向何方?這不僅是活動現場讀者頻頻追問的焦點,更是在網上“追更”這場活動的網友們心中共同的好奇。劉慈欣表示,“人類必須不斷探索未知,這是生存與進步的必然。”他以生命演化作比,“當初生命為何要從海洋走向陸地?我想,這源于生命開拓新世界的本源沖動”,又將視野拉向更遙遠的未來,“放到幾百萬年的時間尺度看,我們必須走向宇宙”。
大劉的金句、犀利觀點甚至沉思時的神態,都被現場觀眾定格記錄,在互聯網社交媒體上刷屏。網友們在線“蹲守”,盼著講座精華筆記出爐;小紅書相關話題下,有人分享“追星”成功的激動,也有人重拾書本,從閱讀里探尋未來的啟迪。
文學想象與科技發展要對齊“顆粒度”
科技是生產力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文學則是洞悉人類心靈世界的深度符號系統,而根植于科技土壤的科幻文學,是兼具兩者特質的獨特載體。當科幻作家走進科技產業創新一線,與科技工作者面對面交流,本質上是讓文學的幻想之力與科技發展的“顆粒度”精準對齊,通過這種碰撞,共同探尋科技創新與文學想象之間相互激發、彼此成就的可能性。
當科幻作家王晉康走進上海理湃光晶技術有限公司參觀,在這家以先進幾何光波導技術為核心的科技企業里試戴了最新款AR眼鏡,一幅類似電腦屏幕的界面在他的虛擬視野中呈現,通過手指滑動指尖肌膚生成不同指令,就能操控眼鏡里的“虛擬電腦”。這一刻他感慨,自己1997年創作的《七重外殼》中的場景已經部分地化作現實。
開車導航路線自動投射到眼前,買咖啡時用虹膜支付,逛博物館時自動開啟文物簡介……企業負責人介紹了AR眼鏡的未來應用場景,他認為,不遠的未來,智能眼鏡或將替代手機,成為人類廣泛應用的下一個智能終端。這一切也刷新了科幻作家們的想象。
企業科技工作者在交流中提到,科幻作家擅長預判未來發展方向,而科研人員常因沉浸于技術細節,未必清晰未來的探索路徑。因此,他們往往需要科幻作家指引方向,或從科幻作品中汲取創新靈感。王晉康則笑著分享,過去多年,經常遇到科技企業創始人是“科幻迷”,這讓他十分欣慰。他認為新一代中國科技企業家兼具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實干創新的行動力,并寄語:“未來屬于有為的你們”。同時,他也希望科技工作者能信仰科學、敬畏自然,始終保持思想的敏銳。他期待這些構成中國科技發展活力的“細胞、血液與骨架”能以科技為筆,書寫更多創新奇跡。
在昆山瑾暉實驗小學,王晉康為小讀者帶來主題文學講座——“孩子們為什么要讀點科幻”。講座中,他圍繞科學技術知識、科幻創作靈感來源、科幻寫作入門方法等話題展開,并針對學生們踴躍提出的問題與奇思妙想,逐一細致解答。他還分享了自己的科幻創作之路,以此鼓勵孩子們“大開腦洞”:“我上小學和中學時就喜歡‘胡思亂想’,等長大以后有了相對清晰穩固的知識結構,就用科幻的方式把那些‘胡思亂想’寫成了小說。”
在地的交流,溫暖我們的“附近”
本站“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活動啟幕前夜,昆山市民廣場早已充滿濃郁的科幻氛圍。不少市民三三兩兩圍坐,觀看露天銀幕上的《流浪地球》;另一邊,科幻主題夜跑活動熱鬧開跑,腳步聲與笑聲在廣場上交織。廣場旁的文學市集同樣人氣十足,夜光手環閃爍微光,文學雜志整齊陳列,剛跑完步的市民紛紛圍攏過來,掃碼免費領取文學雜志,讓科幻熱情與文學溫度在秋夜里交融。
文學從不是高踞殿堂的風景,而是扎根生活的煙火氣。“外賣詩人”王計兵得知即將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開展這樣一場別致的文學活動時,他很興奮,騎著電動車就來到夜跑活動現場,一路遇見了不少讀者。“以前總覺得,科幻作家講的都是宇宙太空、遙遠未來的故事,離我們很遠。”王計兵笑著說,“現在他們‘沉’下來,走進我們的城市,看看我們的日常,這種貼近感特別讓人期待”。
文學市集的攤位上,昆山本地文學愛好者徐鶯的聲音格外打動人。她嗓門清亮,帶著股子爽利勁兒吆喝:“大朋友小朋友都來看看雜志喲!孩子們多讀讀散文和詩歌,等書堆得跟你們身高一樣高,保準更智慧、更機靈!”徐鶯說雖然自己懂的文學知識有限,但盡全力給大家推薦書的時候,心里滿是快樂,“這快樂不是空的,是多巴胺帶來的愉悅,是找到自我價值的滿足,也是壓力釋放后的踏實松弛”。
一座城市,因知名科幻作家的到訪而掀起了一股“科幻熱”。在昆山杜克大學活動現場,小學生用AI制作音樂MV《帶上她的眼睛》獻給劉慈欣,大學生們創排“三體”話劇,表達對科幻創作、人類文明與科技倫理的見解,與作者本人在屏幕內外展開交流;在文學市集,科幻文學社、科技企業與昆曲文化展演同臺,以科技與傳統交織的獨特形式,展現這座縣級市蓬勃向上的發展活力;在科技企業,科技工作者與科幻作家圍坐對話,探討科學、技術與人類文明的創新尺度;在書店,青年科幻作家與讀者熱情互動,熱議縣城如何孕育豐盈的精神與思想……科幻作家所到之處,思想之光仿佛點亮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在人們心底激蕩起思想的火花。
文學讓人共享遼闊的精神宇宙
無論技術引領人類抵達何方,閱讀與創作依然能給個體帶來思想啟迪,提供精神力量。
在書店舉行的科幻創作沙龍現場,不少家長帶著孩子早早排隊,期待參與這場分享。科幻作家蘇學軍、程婧波、李易謙和科幻教育工作者陳柳岐圍繞“科幻、教育與未來”展開對談。大家談到,對科幻創作而言,“科技”固然重要,但遠不及“文學表達”關鍵。“科幻創作,首先要講好故事,寫一個起碼自己覺得有趣的故事。這種故事貫穿理性的思想和神奇的想象力,這正是科幻小說的魅力來源。”李易謙說,國家科技發展帶來了生活的幸福安康,小時候只能在國外科幻電影里見到的場景,已真實發生在我們眼前。而科幻文學正是用文學的想象力,表達對科技融入現實生活的理解。
“文學能讓不同地域、不同語言的人,共享同一個遼闊的精神宇宙。”一位讀者好奇地詢問,科幻作家會如何書寫縣城、詮釋鄉愁?對此,程婧波分享了自己的“小鎮青年”成長經歷,認為這也正是文學最動人的力量:“當年科幻讓我看到了世界,如今我也想帶著我的故事,讓更多人通過文學,看到比腳下土地更遙遠、更璀璨的遠方。”
科幻文學中無邊無際的新奇想象,不僅點燃了青少年對文學的熱情,更在潛移默化中滋養著未來一代對科技創新的探索興趣。夜幕降臨,讀書交流活動的熱烈氛圍仍未散去,人群中,一個三年級的小男孩拉著媽媽穿過熙攘人潮,去主動找李易謙交流:“你好,我也有令你感動的事要告訴你。我剛才在這里待了一會兒,看了你的書,太吸引我了,我要我媽媽加上你微信,有書里的問題請教你。”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如今,科幻作家走進廣闊的基層文學“縣”場,在文學與科技、想象與現實、作家與讀者之間展開一場場深度對話,為文學愛好者、各行各業工作者提供思想啟迪。在這活力涌動的交流空間里,文學如同一道光:它為人們展現科技日益進步的未來文明圖景,助力釋放科技的更強生產力,更描繪著人類未來的美好生活圖景。也正因如此,文學才真正成為滋養群眾精神、賦能地方發展的“軟實力”。
中國作協“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活動走進昆山由中國作協主辦,中國作協社聯部、江蘇省作協、蘇州市文聯、昆山市文聯承辦。中國作協社聯部主任包宏烈,江蘇省作協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副主席鄭焱,昆山市委副書記、昆山市市長范建青,昆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丁成明等出席本次活動的啟動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