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詩寫作的難度
所有有著豐富寫作經驗的作家和詩人都深知,兒童詩是極不好寫的。其難度在于,它首先必須是“詩”,需葆有詩歌應有的品格與一切品質,標準不容降低。在此基礎上,它還需疊加多重特質:它必須具備純然的兒童性,充滿童真童趣,契合兒童的心理與認知;它要蘊含圓融的教育意義,在孩子們心中悄然播下愛、悲憫與理解的種子;它更不可或缺“出人意料”的想象力,這是其生命力的支撐;此外,它還需具備“智識性”,不能流于幼稚,既要讓孩子當下會心,也能讓成年后的他們重溫時,產生情感與智識上的新觸動。這些條件必須被同時滿足,而苛刻之處更在于,它們彼此間有時相互制約,顧此則失彼。因此,寫作兒童詩,恰如讓詩人在一根鋼絲上舞蹈,他不僅要維持平衡,更要舞姿優美,富有節奏,甚至要完成出人意料的高難度動作。
基于兒童詩寫作的難度,基于兒童詩寫作必然“綜合考量”的復雜性,是故,我是帶著更多的苛刻甚至“有色眼鏡”來閱讀蔣一談的這本《帶著詩歌過童年》的。盡管我對蔣一談的寫作還算熟悉,認定他是一位好作家,曾向朋友反復推薦過《魯迅的胡子》,但對于他所寫下的兒童詩,我還是先于理解之前、先于閱讀之前做出了武斷判斷——然而,當我一首首地讀下去之后,就開始為自己先前的武斷感到羞愧和自責。將這樣一位作家、一位詩人逼到鋼絲上是值得的,他在這部詩集中充分地展現了他的詩歌造詣和語言造詣,充分展現了可將ABCD諸多條件一一滿足的“綜合調控”能力。更可貴的是,他也充分展現了他未泯的童心,那種大概要伴隨他一生的可貴的“天真”。
《幼兒園里的對話》是我極為喜歡的一首詩,也大抵可以說是,我對蔣一談兒童詩的夸耀和稱贊“此言非虛”的基本例證:
我想用小豬佩奇換你的熊貓寶貝
好的
我想用貼紙換你的拼圖
好的
我想用畫筆換你的橡皮
好的
我想用爸爸換你的爸爸
好的
我不想換媽媽
我也不想
……它幾乎可以看做是幼兒園對話的一種“實錄”,自然、親和、天真,是孩子們能想到的和能說出的部分,是那種“站在孩子們身體里”才能寫出的詩,是那種與孩子們心靈極為接近的詩。孩子們友善地“互通有無”,用平等交換讓自己多出了新物件,它既符合兒童習慣其實也暗含了“內在教育”,讓孩子們懂得分享和從分享中獲得樂趣。兩個孩子,一個有著提議的主動,這個主動的孩子在提議交換的時候悄然堅持著平等原則或對等原則,恍然地保障著公平性;而另一個孩子幾乎始終以“好的”作為回答,他(或她)這樣簡潔表達著對公平交換的認同,也使這首兒童詩保持了節奏和張力。我想我們還可以看到,孩子們提議的交換并非處在“同一平面”,而是變化的和“漸進的”,等換到“爸爸”的時候已經生出了重量,而后則是“不想換”。在兩個友好的、親密的小朋友之間,在幾乎所有的事與物都可以分享、交換,就連“爸爸”也可以如此處理的時候,為什么“媽媽”在孩子心里是不想換的“底線”呢? 它,說明著什么,說明了什么? 為什么,“爸爸”和“媽媽”在孩子那里有著不同的重量
……
它符合一首好詩的基本標準,它有藝術的處理和漸進性,它有節奏、呼吸和語調上的變化感,有層次感和迂回甚至逆轉;詩性,在這里絕不匱乏。它有教育性,而這教育性甚至不單單是給孩子們的,而且它將詩歌的“教育意義”處理得那么圓融自然,一點兒也不顯得生硬、突兀。是的,它還有智慧,在我們處在少年時代讀到它時會感覺我理解了,當我們處在青年時期或中年時期會覺得我理解了;而當我們進入到老年,重新讀到“我不想換媽媽/我也不想”時,則會有另生的百感交集,這時候我們可能覺得我們依然理解了它的意思,但與兒童時期、少年時期的“理解了”可能有著太多的不同。
當然,我還可隨意地挑出一首簡潔的、同樣是趣味盎然的詩,《男孩子》:
一個男孩子
在教室里大聲說:
老師,為什么要說
一個一個女孩,而不說
一朵一朵的女孩?
它同樣是一首沒有童心便想不出來的詩,沒有“出人意料”的想象力便想不出來的詩。盡管,它和那首《幼兒園里的對話》一樣,仿佛是生活“生”出來的,詩人只是抓住了那個瞬間將它記錄了下來而已。不,不是,它們是想象力的產物,是詩人們“創造出的真實以及它們的必然后果”。在這里,點出是一個“男孩子”來問屬于詩人的精心,“大聲”這個詞的出現同樣屬于精心。在這里,老師教我們使用的量詞“一個一個”是對的,男孩子在大聲中使用的量詞“一朵一朵”顯然是錯的——且慢,在我們準備嘲笑這個男孩子使用錯誤的量詞還敢這么大聲之前,是不是可以先緩一下,先站在那個男孩子的角度,為他想一想,他為什么認為女孩們要一朵一朵? 他為什么篤定地認為一朵一朵可能更精確一些,他在為這“一朵一朵”,注入了怎樣的個人理解和個人感受?當隨著他所見的那些女孩們一朵一朵地長出花的樣貌來的時候,這個男孩子,在心理上生出的是怎樣的情感?
我相信,這樣的詩,會在那個年齡的“男孩子”們心中產生共鳴,也會在那個年齡的女孩子們心中產生共鳴;我相信,當我們過了少年、青年、中年,再讀到這首詩,甚至“當我老了,頭發花白、睡思昏沉”的時候,再讀到這首詩,那種屬于詩的、情感的、經歷的和智慧的意味還能夠重新復活,讓我們擁有共鳴。
在這本詩集的序言部分,那么簡短的篇幅里,蔣一談兩次談及AI——事實上,這是這本《帶著詩歌過童年》的另一重要向度:當下的,新穎的,科技的,與時俱進的,甚至他還在“我聽見的”“我看見的”“我喜歡的”“我感動的”之間加入了“我想象的”和“我迷思的”這樣特別強調想象性和思考性的專門章節,還寫下了《我家有了機器人》《宇宙膨脹》《飛船升空》《衛星飛過去》《機器人花朵》《母恒星》等等極有現代感和科技意味的詩。同樣是在序言的部分,蔣一談特別引用了法國大詩人克洛岱爾的一句話:“只有我們提出準確的問題,事物才會給出準確的回答?!笔堑?,在蔣一談的這本兒童詩集中,我也一遍遍地想起克洛岱爾的這句話。蔣一談以他的詩歌充沛地展現了自己“提出準確問題的能力”,沿著這條準確的路徑前行,讀到此書的孩子們是有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