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上鹽湖》的幾種閱讀方式
死亡是另一種誕生
《上鹽湖》是鮑爾吉·原野剛剛出版的新作。收到樣書時,恰逢我的女兒臨產送到了醫院,我就在產房門口一邊等著外孫的出生,一邊閱讀完了這本書。在期待一個新的生命降臨的時候,這本書卻講述了一個“一個老人準備去死”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提起死亡,人們總是把它與恐懼,痛苦,遺憾,以及各種禁忌聯系在一起。因此,死亡也成為兒童文學書寫的一個難以打開的話題。而原野則直面這個話題,把一個關于死亡的故事娓娓道來。可以說,在他的故事里,沒有恐懼,痛苦和遺憾,反而有一種溫暖、安詳、平靜、自然。
白音倉爺爺帶著孫子楊金和外孫賀希格,一頭老牛拉著勒勒車,他們一路走向鹽湖。爺爺說,那里有五彩霞光,那是神穿的衣服,有五種羽毛的小鳥在霞光里飛翔。他們時而坐在車上,時而步行,走過草原,山巒、河流,遇見鮮花、野草、鳥獸,到了夜晚,就露宿休息。過程中,兩個孩子跟著爺爺學會了許許多多野外生存的技能??梢哉f,這是一種特殊的死亡教育過程。故事并還沒有回避死亡的沉重,卻用行走中不斷接踵而來的美好,消解著死亡的猙獰,把對生命的敬畏蘊藏在了一個個溫暖的細節里。
爺爺知道自己的生命就將迎來大限,他向家人提出自己要去一趟鹽湖,家人預感到了爺爺提出這樣的要求背后的原因,但他們尊重老人的選擇。爺爺生命的終點,成為孫子和外孫面對生活、面對活著的生動教科書。
在《上鹽湖》中,原野描寫了游隼捕捉野兔的情景,寫得很細,很精彩。過程中,爺爺不厭其煩地回答兩個孩子的不斷追問,在向孩子們普及大自然及野生動物的生存法則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向孩子們傳授人類的生存經驗。那只游隼為了捉到野兔,卻在野兔的計謀下撞在巖石上,快要死了。兩個孩子問,游隼會不會死,爺爺回答:順其自然——這也是本書想要表達的面對死亡時的一種坦然的態度。
天氣很熱,喝不到水,牛車里有牛奶但爺爺沒有讓兩個孩子喝。爺爺正是通過這樣一次行走,把自己生活在草原上的一些經驗和智慧傳授給兩個孫輩的同時,也讓孩子們知道,人生是要經歷考驗和磨難的。爺爺對兩個孩子說:你們像兩只剛出窩的小鳥,不知道世界是怎么回事。人活著,第一件事情是在痛苦中忍耐,積累自己的力量。你們喝了牛奶,就嘗不到泉水的甘甜。還有,你們不知道人在干渴中能走多少路,你們用行動告訴自己有這個能力。這些事在學校里學不到。忍多大苦,長多大能耐。能耐不會平白無故長在你們身上,它是痛苦養育的孩子。兩個孩子在行走過程中感到干渴,爺爺卻告訴他們,再忍一忍;一個微小的細節,卻蘊含了爺爺的良苦用心。爺爺也用平和的口吻,緩釋著兩個孩子對死亡的恐懼:別把死亡看得太可怕。死是生命換了另外一個樣子。山丁子果從枝頭落下來,樹葉離開了枝頭在大地腐爛。它們其實死了,不是嗎? 萬物一直在變化,老人變成小孩,小孩變成老人。這也是原野想要告訴孩子們的,是他創作這本書的用意之一。
至此,原野完成了一個為孩子們講一個關于死亡的故事的大膽嘗試。兩個孩子送在路上去世了的爺爺回家時,他們是釋然的,死亡并沒有讓他們感到害怕。他們笑著,高興地拍著手,因為他們看到爺爺的靈魂到星星上找他的爺爺去了。原野告訴孩子們,死亡是生命的重新開始。
世界是童真的想象
在《上鹽湖》中,充滿想象力的語言信手拈來,這些語言形象、生動,是想象力的極致表達。諸如:青草像數不清的精靈從地里鉆出來占領草原,抱住了山崗,野花在風里搖來搖去,像躲避蝴蝶。天邊的白云越飛越低,好像飛不動了,就落在草原上休息一下。各種顏色的霞光像神穿的衣裳。后面的草追前面的草,前面的草左右躲藏。遠處的星星搖晃著,拿不定主意去哪里……等等。
原野對世界的想象,充滿童真和童趣。探究其中的原因,我認為,這是作者本人仍然葆有童真童趣的同時,也是來自于游牧民族對大自然的理解。萬物有靈,有著與人類一樣的生命、性格和情緒。如此,在原野眼里,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童話世界。這個世界里的萬事萬物,有著頑皮的孩童一樣的純凈、活潑、任性、簡單,以及和他們一樣的好奇心和多動癥。整個世界就是孩子們的玩伴兒。這樣的書寫,是兒童文學寫作所需要的;而對作者來說,這是他拿手的,是那樣的自然而然,天衣無縫。
民俗是異質的表達
《上鹽湖》講述的是草原上蒙古族人民的生活,自然有著在長久生活中形成的特殊民俗、信仰等。在這本書里,這樣的描寫也是俯首可拾:除了對蒙古族的“三青”儀式、告別時相互行“貼臉禮”的儀式等皆有描述和展示外;在一些細節上,也是不經意地描寫了諸種細微的儀式,在白音倉爺爺的八十壽誕上,人們唱歌、獻祝詞,《江格爾十二英雄傳》的故事悠然響起。當爺爺帶著孫子和外孫走向草原,身邊出現了各種小動物,被認為這是吉利的征兆。當爺孫三人找到一眼泉水,爺爺讓孫子和外孫跪下來向泉水行禮……
除了民俗,《上鹽湖》還大量涉及牧民野外生活方式和生活經驗的描寫:引燃牛糞餅,用干燥的枯枝。爺孫三人在草原上生火做飯,架起了三石灶,吃完飯后,就用三石灶旁邊的土蓋在有火星的灰燼上,接著把三塊石頭分別放在不同的方向。爺爺解釋說,為了讓石頭不要再經受人們來做飯時的灼燙。這是游牧民族理解生活的方式,是想象力,又是民俗。拉車的牛中暑后,給它喂食白蒿草、跟著動物的腳印去找泉水、喝完奶粥后,刮鍋底吃鍋巴,等等,這樣的小細節,是游牧民族充滿智慧的生存法則。這些瑣碎的細節,皆來自作者的經歷和經驗。
在《上鹽湖》中,作者以爺爺給孫子和外孫講述民間故事的形式,援引了幾段在蒙古族地區廣為流傳的巴拉根倉的故事。這些故事,強化了作品的異質表達的同時,也借由巴拉根倉這個人物,表達出一種面對死亡時的坦然、幽默的態度。作者也是通過這種故事中的故事的方式,提示和強調本書的主旨——那就是我們怎么樣面對死亡,把一個關于死亡的故事說得溫暖、安詳、平靜,自然。
閱讀有著民族性或地域性書寫的作品,筆者非常在意其間的人名、地名。這看似很簡單,但許多作品在這一點上恰恰暴露了作者的無知,以及面對民族地域題材缺少嚴謹、認真的態度。筆者曾經讀過的作品,經??吹揭驗橐恍┪⒉蛔愕赖募毠?,導致作品真實性的缺失。可以看出,在《上鹽湖》中,每一個地名,每一個人名都是作者做了事先準備的,是有出處的。對其中的一些山水命名,作者還專門做了注解:藿斯茂度山,是樺樹山的意思;烏尼格杭肖山,是狐貍的嘴巴子的意思;固獨爾乎河,是潛流河的意思;曾經陪伴爺爺的棗紅馬,叫噶林,是火焰的意思。這種對地理常識的在意,不但增強了作品在情感表達上的真實性、合理性,也是作者嚴肅認真的文學創作態度的一種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