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劇莫為“低幼適配”丟了藝術深度
兒童劇創作演出和發展中,應該充分理解其作為兒童文學和兒童藝術有機組成部分的審美主體性,不能僅僅把兒童劇當成戲劇或其他表演藝術。
兒童劇的健康發展,須堅守兒童文學性、兒童藝術性,還要堅守兒童本位,這樣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藝術位置,才能保證兒童劇更好成為兒童心靈熏染和思想引領的藝術載體。
近幾年,兒童劇出現了不少新作,隨著兒童戲劇節和國際交流的增加,在北京、上海、濟南和西安等城市兒童劇的創作和排演也越來越活躍,受到了廣大家長和兒童的歡迎。還有的兒童劇不但在劇場演出,也走進小學、走進社區,在學校藝術教育和美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還在社區公共文化建設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兒童劇在我國發展已逾百年,從一開始繼承傳統戲曲的同時,借鑒西方歌舞劇,創作了兒童歌舞劇這一樣式,到抗戰時期產生的一批宣傳愛國主義、反抗侵略的兒童劇,再到新中國成立后創作的兒童劇,這些兒童劇題材廣泛,形式多樣,且有不少貼近現實,反映兒童在特定時代的處境與生活,大部分都是符合小學生認知水平和審美需求,并與學校美育和語文教育有機結合的。
近年來,兒童劇蓬勃發展、佳作頻出。但隨著兒童劇越來越專業化,一些兒童劇逐漸脫離兒童文學和語文教育的傾向。不少兒童劇都是戲劇科班出身的人編劇或排演的,他們往往未接受兒童文學教育,也沒有教育學的學術背景,這與一些兒童劇越來越脫離兒童文學領域、未自覺與學校教育結合,尤其是缺乏對美育的參與可能有一定關系。于是,一些兒童劇出現幾種明顯的問題:一是未自覺體現現代兒童觀和兒童文學觀,只是把兒童劇當成戲劇,沒有把兒童劇當作兒童文學的一種,至少是兒童文藝的一部分;二是一些兒童劇出現了重表演、輕語言的問題。兒童劇本身是語言藝術,符合兒童語言接受規范的兒童劇容易被兒童接受,更容易成為不過時的經典。三是有些兒童劇出現了簡單化、幼稚化的問題,編劇和導演為了取悅觀眾而刻意調低接受難度,這種“低幼適配”無疑失去了藝術深度,甚至導致兒童劇內容幼稚,表現形式也偏于簡單。
具體來說,一些兒童劇的“低幼適配”在近年尤為明顯,其表現為這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刻意迎合兒童觀眾。有的兒童劇,尤其是童話劇,故事多和幼兒故事接近,從形象和內容來看,都偏于低幼,而且一些兒童劇出現了明顯的“動漫化”,把動漫里的娛樂元素過多地移植到兒童劇表演中。二是語言和形式幼稚化。有些兒童劇里的語言,要么成人化,按照成人的思維去加入教育主題,突出教育觀點,要么就是低幼化,讓童話劇里的形象說幼稚的話,模仿幼兒的語言,動作和行為也幼稚化。有的兒童劇里的成人形象都是捏著嗓子和孩子說話,而兒童形象的語言又裝成大人的樣子。這其實都是幼稚化的表征。三是故事和主題陳舊。不少兒童劇的故事和主題模式很雷同,出現了跟風和同質化的現象。
這幾個方面都顯示出一些兒童劇創作和排演刻意追隨大眾熱點、“低幼適配”的取向,而且偏離了藝術尺度,使得兒童劇難以承載更為深刻的思想內涵,無法以審美來吸引更多的觀眾,也影響了兒童劇的二次創意開發和傳播。
兒童劇是兒童文學中與兒童詩、兒童散文、童話和兒童小說并列且并重的文體,也是兒童藝術中與兒童音樂、兒童美術、兒童電影、兒童電視劇和兒童動漫并列的藝術樣式,兒童劇創作演出和發展中,應該充分理解其作為兒童文學和兒童藝術有機組成部分的審美主體性,不能僅僅把兒童劇當成戲劇或其他表演藝術。兒童劇的兒童性和兒童藝術性、兒童文學性是其審美本體性構成的核心要素。因此,“低幼適配”現象的出現,其實是一些兒童劇脫離兒童性且只是一味重視討好觀眾的行為,或者說,“低幼適配”本質上就是重視市場性和娛樂性。以市場性、經濟效益來看待兒童劇的創作和演出,自然適得其反。兒童劇的健康發展,須堅守兒童文學性、兒童藝術性,還要堅守兒童本位,這樣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藝術位置,才能保證兒童劇更好成為兒童心靈熏染和思想引領的藝術載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