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時代、童年及其文學創新表達 ——新童年與當代兒童文學藝術發展交流會暨2025年浙江兒童文學年度工作會議綜述

11月1-2日,新童年與當代兒童文學藝術發展交流會暨2025年浙江兒童文學年度工作會議舉行。本次會議由浙江省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主辦,聚焦當代兒童文學創作發展議題。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方衛平、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湯湯、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其南等出席會議。
湯湯在致辭中指出,浙江兒童文學有著悠久、溫暖的傳統,老、中、青各代作家前后承繼,相扶相守。今年浙江有兩位作家獲得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青年作家展現了引人注目的創作風采和潛力,尤其令人期待、欣喜。
吳其南、湯湯、趙霞、大秀、方衛平先后作會議專題報告。
吳其南在題為《童年不會消逝》的報告中,細致探討了美國傳媒文化學者尼爾?波茲曼的“童年消逝”理論,分析了該理論論證的“裂隙”,進而提出關于“童年到底是怎樣生成的”“現代傳媒對兒童存在的意義”等重要問題的思考。他指出,文化意義上的童年雖然是建構的產物,卻也不能完全脫離生物意義上的童年而存在,而生物學意義上的童年是永在的。基于這一生物學的基礎,隨著現代社會發展,現代兒童的生存、生活方式與成人區別開來,現代童年的觀念也就產生了。因此,在當代社會,童年不會簡單地消逝,但會改變它在人們觀念中的形態。隨著時代的變遷,孩子的游戲、學習、生活方式、生存環境等都發生了變化,童年也就相應地發生形態上的變化。同時,盡管童年不會消逝,但它和成人之間沒有很絕然的界限。他認為,現代大眾傳媒等對當今童年的生成和存在產生了巨大影響,需要引起更深入的關注。
什么樣的兒童文學作品能夠真正觸動心靈,并在讀者的精神世界中留下持久的回響?湯湯以《這些作品為什么觸動心靈》為題,結合自身的閱讀與創作體驗,為我們揭示了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的共同特質:它們或在題材與構思上令人驚艷,或在日常書寫中蘊含深意,但無一例外,都在細微之處展現了文學的精妙與美感。“若沒有對生活細致的觀察,沒有對語言反復的錘煉,沒有在細微處呈現真實的功夫,任何宏大的主題與奇巧的構思,都可能淪為空中樓閣。”她重點剖析了三部小說:《魚》《老師,水缸破了》和《戰地廚子和半個小兵》,認為這些作品真正沉入了生活深處,于細微處見真章,是真正觸動心靈、余味悠長的佳作。
浙江省作協兒委會主任趙霞的報告以《文學真誠與兒童小說之難》為題,認為對于兒童小說而言,達成深刻的文學真誠尤為困難,在當下的創作中,敘事常常在不自覺中“失真”,偏離了真誠的軌道。藉由剖析“規訓敘事”“講演敘事”“慣性敘事”等典型的敘事失真形態,她提出,一種深刻的文學真誠,要求寫作者打破成人的優越感,重新思考兒童小說該如何運用語言、如何書寫兒童、如何呈現世界。“我們經由真誠,通往真實。”唯有通過真誠的自我剖析與對兒童的平等尊重,寫作者才能穿越成人與兒童之間的隔膜,無限逼近童年的深刻真實,創作出不僅在初衷上、更在完整的敘事實踐中都無愧于“真誠”二字的杰出作品。
第十二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得主大秀在《個人成長與地域文化創作》的報告中,以其鮮明的創作路徑提供了一種深具啟示的創作范式:將個人獨特的成長經驗與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相結合,構建屬于自己的“文學故鄉”。這條道路,不僅賦予了作品不可復制的個性與差異,也使其承載了更為深沉的文化分量與情感厚度。從個人生命史中汲取情感的溫度,從地域文化中獲取精神的底蘊和敘事的質感,大秀認為兒童文學不僅可以書寫個體的微光,更能通過這微光,映照出一個民族、一個地域深沉而遼闊的文化圖景。這條“根植沃土”的創作道路,提醒著每一位創作者:回望來路,深入生活,方能寫出既打動人心,又承載文化分量的堅實作品。
方衛平在題為《兒童文學的面目》的報告中以“面目”一詞來審視兒童小說的藝術肌理:在數量龐大的作品背后,要關注兒童文學的藝術面貌是否足夠天真、樸拙,語言是否足夠生活化,以此重塑兒童文學的藝術正當性。方衛平的批評,并非否定文學風格的多樣性,而是針對那種彌漫于創作中的、習焉不察的慣性惰性。他呼吁作家從出版的狂歡中沉靜下來,用心琢磨語言的滋味,精心構筑作品的肌理。唯有如此,兒童文學才能洗去浮華,展現出其應有的、純正而鮮活的“面目”,從而真正與這個時代的兒童讀者建立起深刻而真誠的審美對話。
隨后,會議圍繞“浙江兒童文學創作評論專題交流”與“作家編輯對談:看見生活,看見童年”兩個話題單元,開展進一步研討。
張嬰音、毛蘆蘆、王路、葉萍、陳天中、陳巧莉、鞏春林、何曉寧、王軻瑋、熊威、陸利芳、俞龍飛、范典、肖米、王禹微等作家結合自己的創作經歷,圍繞兒童文學創作、傳播與時代變革,分享了各自在寫作實踐、題材選擇與地域文化表達等方面的思考,探討了深入生活調研、跨題材融合以及主題出版背景下的藝術突破路徑。同時,圍繞AI時代的創作反思與應對,科幻作家趙海虹認為應善用AI工具,但須保持批判性判斷,追求個體生命體驗的深度與語言的獨特性,是抵御同質化的關鍵。
余閑、孫亞敏、鄭春霞、王晶、吳正陽等作家、評論者圍繞多位浙江兒童文學作家的新作品展開點評與討論,聚焦作品的主題表達、敘事結構、人物塑造、語言細節及社會背景的真實性,從創作真實性、兒童心理刻畫、教育意義與文學性的平衡等角度提出建設性意見。青年評論者汪蘆川針對抗戰題材兒童文學發展趨勢進行探討,指出2025年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這一時間節點推動了抗戰題材創作熱潮,作品呈現規模化、系列化趨勢,涵蓋正面戰場、孤島背景、根據地生活等多種視角。
王宜清、樓倩、徐潔、黃晨嶼、王漪等與會的兒童文學編輯則結合自身編輯經驗,認為應警惕少兒主題出版的“架空式寫作”,提出真實互動、情感共鳴與參與式書寫的重要性,強調編輯與作者建立深度溝通,并倡導浙江兒童文學應加強“在地性”書寫,深入挖掘本地歷史、文化與現實題材,打造具有地方基因又具普遍共鳴的優秀作品。
趙霞在總結中呼吁,創作者要貼近童年,以真誠與責任感,在變動的時代持續探索兒童文學的真實與多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