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的蘋果綠—— 讀柳營小說《卡門的收獲》
“白鹿就像給自己的外婆做指甲般,充滿了耐心。修剪、護理、涂色、吹干、再上色,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希拉母親舉著她那因涂了新鮮蘋果綠而顯得比以往嬌嫩優(yōu)雅的雙手,滿意地說:‘真是動人。頭一次看人幫我做指甲時,如此放松自如,幾乎是在藝術(shù)創(chuàng)造。’”——這是柳營的中篇小說《卡門的收獲》(《當代》2025年5期)里的一小節(jié)文字,它既非金句般擲地有聲,也無雞湯般慰藉感人,但那抹“新鮮的蘋果綠”,不僅點石成金,讓希拉外婆的雙手瞬間嬌嫩優(yōu)雅,更像一束光亮,投射在了白鹿胸壑間那層層疊疊的陰霾上,雖然不曾立馬穿透,但足以讓人生發(fā)諸多的聯(lián)想與希望。
白鹿是個在江南小城長大的女孩,她滿懷愛的憧憬遠渡重洋,但期待中的遠方并沒有帶給她詩意與浪漫,接踵而至的失望與無助更像是一記記的重拳,讓她柔弱的身心備受創(chuàng)傷。她輾轉(zhuǎn)多地,討要生活,整理自己,“白鹿”成“卡門”。她一遍遍地自我追問“你打算如何度過你狂野而珍貴的一生”。小說運用多線交織的結(jié)構(gòu)形式,將多個女性的遭遇與命運穿插其間,嘗試著共同來回答橫亙在她們面前的這道人生難題。
我讀過作家柳營的大部分作品。無論是作家以前的長篇小說《我之深處》《姐姐》等,還是現(xiàn)在的這部中篇新作,女性的困境與成長一直是作家的聚焦點,也是她寫作的根據(jù)地。她總能敏銳而準確地感受到女性的心理狀態(tài),更能在女性的情感世界里抽絲剝繭,觸摸到人物精神內(nèi)核。
因愛的消亡而決絕了斷人生的希拉,因愛的背叛而甘愿互相折磨的小春,因缺愛而游離于現(xiàn)實卻夢游在自己世界里的母親,因痛失愛女而活在恨與死亡陰影中的鄰居老太,因為懷念愛而要在結(jié)婚紀念日涂上指甲油去自駕慶賀的希拉母親??這些白鹿身邊的女性遭遇,對于白鹿而言既是所見,也是命運給予她的種種啟示。她們都沒有刻意地追問過生活,但都用行動作出了選擇與回答。雖然充滿無奈、遺憾、失望與不甘,但命運作出了最后的裁決。就像希拉說的“我不相信命運,卻發(fā)現(xiàn)自己就在命里”。
相比于關(guān)注作家是怎樣來結(jié)構(gòu)故事,我更關(guān)注作家在這篇小說中對于細節(jié)的發(fā)現(xiàn),那些精準而獨特的描寫,總會讓文字與情感從表面走向深處。作家非常喜歡用日常生活中的氣味與色彩等元素來暗示心情、渲染氣氛。前面提及的“新鮮的蘋果綠”,就是一例。再如,在小說的開篇,有這樣的文字——“白鹿不喜歡將冰箱塞滿,她的冰箱永遠處于半空的狀態(tài),是一種隨時可以被填滿但選擇不被填滿的狀態(tài)。”類似這樣的隱喻,不僅能刻畫出人物微妙而豐富的心理,更能平添不少閱讀的樂趣。當然,還有一些細節(jié)看似細微,作家的敘述也是那樣的不動聲色,但張力拉滿——“夕陽光正從窗外浸透進來,映照在屋內(nèi)的畫框上。畫框里的照片,是她那次去報警后,警察帶著她去醫(yī)院拍的X光片中的一張。那年,2004年,她二十五歲。一晃,這么多年過去了。”
困境總是生活的常態(tài),深陷困境的沼澤,有人會被淹沒,但也有人會仰起頭。“告訴我,你打算如何/度過你狂野而珍貴的一生”是詩人瑪麗·奧利弗的追問,也是白鹿的追問。從陰郁的童年到身心俱疲的中年,從江南小城到異國他鄉(xiāng),她不停地追問、努力地改變與艱難地成長,她在命運中學(xué)會安靜地等待自己。她給希拉母親涂上新鮮的蘋果綠時,也似乎看到了隱伏于自己心中的那一抹亮色。她知道,那是春天的亮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