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可看”到“好看”,AIGC短劇要努力
當前,人工智能正為影視行業尤其是短劇領域帶來巨大活力。自2024年初以來,以即夢、快手為代表的國產AI視頻大模型加速迭代,不同機構、不同類型的作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2024年7月上線的《三星堆:未來啟示錄》,是國內首部獲得網絡劇片發行許可證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科幻短劇集;2025年6月面世的《新世界加載中》,是全球首部AI單元動畫故事集;由AI生成的校園愛情短劇《在我心中,你是獨一無二》,則是香港TVB等傳統影視公司入局AI短劇的代表作。放眼國外,奈飛在2025年推出單集1小時的傳統劇集《永航員》,也第一次實現了長劇集對AI生成特效的大規模使用。
人工智能正在從“產品標簽”迅速成為影視行業的“基礎設施”。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工作流程和創作思路革新,使視聽內容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更低成本、更大規模、更快速度的制作,成為短劇行業新常態。據從業者介紹,在確保基本品質的前提下,借助最新人工智能應用,人均一天可以出產1—2集短劇,生產效率提升10倍以上,成本則降低到實景拍攝的1/10以下。
可以說,隨著技術進一步迭代和行業內更廣泛應用,人工智能生成的視聽內容,已經基本達到“可看”“可接受”的質量標準。而如何從“可看”變為“好看”,行業主體和創作主體仍面臨挑戰。
對行業主體來說,需要迅速擺脫快消品思維,有效整合相關資源,主動建立適應AIGC生產力的生產關系。今年2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統籌發展和安全 促進網絡微短劇行業健康繁榮發展的通知》,倡導探索微短劇創作與人工智能等技術以及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等業態深度融合。諸多機構和平臺也發布了AIGC激勵政策。芒果TV面向制作機構、高校、個人等全球創作者,啟動“AIGC微短劇創作者生態計劃”,通過版權IP、AI工具及資金流量賦能創作者;閱文集團以“AI+漫劇”為引擎,加速盤活網絡文學IP儲備;昆侖萬維發布AI短劇創作平臺SkyReels,并通過短劇平臺DramaWave開啟海外短劇業務板塊。
對創作者來說,面對不確定性很高的模型與算法,需要擺脫技術迷信,探索提升藝術品質和文化價值的有效路徑。應該看到,在“一鍵成片”的技術神話背后,虛擬拍攝和制作技術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人工智能帶來的關鍵變化更多在于成本和效率,而非影像水平。對觀眾端的體驗來說,早已成熟的CG(計算機生成圖像)特效,依然是高品質的代表。而創新的隱憂則表現在,當所有的創作都變成數據生成和菜單點選的時候,短劇就成了“預制菜”和薄利多銷的“走量生意”,來自真實生活的新鮮感和生動性被極大地稀釋了。學習AI提示詞的過程,實際上也可能被其束縛思路。越是擅于使用AI工具,創作者越需要提醒自己:從鮮活的生活中發現與捕捉,而不只是在大量數據資產基礎上模式化地輸出。
技術發展始終是為創作服務的。在電影誕生以來的130年間,從無聲到有聲,從寬銀幕到3D,從膠片到數字……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會給創作者帶來不同程度的震動,但其最終結果,都是影視藝術質量的不斷提高。面對AIGC帶來的新一輪技術革新,創作者需要適應和擁抱人與技術的共生形態,克服技術壁壘、學習新的創作邏輯,但更重要的是,不斷發掘專業創作者的獨特價值。一方面,堅守來自傳統創作經驗的導演意識和精品意識,避免單純“炫技”式的作品,在AIGC的協助下主動融合多元美學風格,讓其成為主題表達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出海和文明互鑒等領域,也都為AIGC短劇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機遇,呼喚著創作者積極承擔文化使命,不斷實現新的突破。
(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