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藍詩集《物之初》研討會在京舉行,專家共話當代詩歌的多元探索
10月31日,伽藍詩集《物之初》研討會在北京文聯藝術工坊舉辦。此次研討會由北京市文聯、北京作家協會主辦,北京出版集團、清華大學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承辦。北京作家協會秘書長史燕明主持會議,北京作協理事、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西渡擔任學術主持。

伽藍詩集《物之初》研討會現場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姜濤,中央民族大學中文系教授敬文東,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桃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周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周偉馳,北京文學期刊中心主任師力斌,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冷霜,山東大學文化傳播學院副研究員王東東,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顏煉軍,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光昕,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李海鵬,北京聯合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德領,詩人、《方圓》雜志社執行主編邰筐,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博士后王徹之,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康俊,北京作協理事、《物之初》作者伽藍,出版方代表北京作協理事、《十月》雜志社副主編谷禾,《物之初》責編、《十月》雜志社編輯江汀出席研討會。

《物之初》
伽藍著 北京出版社
《物之初》是詩人伽藍的最新詩集。全書以作者近五年詩作為主體,共分為五輯。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圍繞《物之初》精神內涵、詩歌技藝、語言特色,以及伽藍的創作與當代詩歌既疏離又關聯的關系,展開了深入交流。
自然與歷史交融的多元視野
谷禾表示,伽藍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北京詩人,其詩作雖根植于門頭溝山區的自然生活,卻在保持沉潛、樸素風格的同時,展現出開闊的視野。詩集通過“往還”“與山居”“在人間”“自書帖”五個部分,系統呈現了詩人對自然、社會、歷史的多元觀照,體現了其從土地教育、兒童反哺和詩歌啟蒙中獲得的三種生命經驗。
姜濤感慨道,伽藍新作《物之初》展現出更為精進的創作狀態,在語言錘煉和事物觀察上較前作《磨鏡記》更進一步,稱其“語言如光束照亮事物內在奧秘”。同時,他注意到詩集“自書帖”等輯在題材上的拓展,體現了伽藍向歷史書寫領域的轉進,彰顯了伽藍的創作抱負。
敬文東認為伽藍創作量大且能在穩中求進、有所變化。他結合卡西爾“藝術是對形式的欣賞”與伊格爾頓對文學修辭性的強調,聚焦伽藍詩歌的口吻變化,指出從《加冕禮》到《物之初》,伽藍的語調不斷趨向輕柔、清澈,形成了一種“男性溫柔”的口吻。這種發聲方式體現出對萬物的悲憫態度,既是對現代漢語“真”的倫理的回歸,也暗合了古漢語“誠”的美學追求。
《物之初》展現了伽藍詩歌創作中難得的均衡與穩健。張桃洲認為,詩集通過五個精心編排的輯目,呈現出詩人對自然、社會、歷史的多維觀照。伽藍對詩的思考均出自本心,是從創作實踐中提煉而來,可稱“自然之子”,其詩與自然環境緊密相關,且處理自然有不同層次,既是往返交融的經驗載體,又是生存氛圍的營造者,更是審視社會現實的精神力量,期待詩人未來能寫出更具厚度與深度的作品。
伽藍以“異鄉人”的視角觀照自然和社會,完成了具有成熟風格的詩歌書寫。在周瓚看來,盡管詩人長期扎根門頭溝,卻擁有深廣的視野,以獨特的他者視角,在沉靜克制的抒情風格中構建出與眾不同的詩歌世界。她特別指出伽藍詩歌的雙重路徑:一方面通過“物之初”的創作理念,剝離文化印記而直抵事物本源;另一方面則向歷史與現實敞開,在《自書帖》等作品中展現出對社會、歷史現象的深入觀察。
周偉馳指出,伽藍詩歌在精妙的語言錘煉中展現出獨特魅力,其詩句如“一枚松針縫補一份平靜”等,既顯煉句功力,又融入了生活與性格。他特別贊賞《兩只羊》中物我交融的寫作境界,以及《詠懷——仿李賀》等歷史題材詩作中對典故的深層化用。在《春祭》《怎樣想念自己的母親》等作品中,詩人將個人生命體驗升華為具有普遍感染力的詩篇,展現出深厚的情感力量。這些創作實踐標志著詩人在藝術上的重要突破。
冷霜則認為《物之初》中的詩作相對于伽藍此前的詩,題材上更為多樣,很多詩中顯露的元詩因素雖在當代詩中常見卻獨具特色,語言精煉且融合口語與書面語,有“健康的語言血色”,日常經驗與想象互為經緯,少有現代主義詩學教條化帶來的幽閉感。伽藍寫作位置特殊,處于城與鄉、知識教育與自然教育之間,他的寫作既生成于京郊的土地,又具有濃厚的“燕趙氣息”,也帶有類似“京派”文學的親近鄉野、重抒情、追求生命本真的特質。江汀表示,伽藍的詩歌文本具有難得的“干凈”特質,編輯過程中幾乎無需修改。江汀特別認同冷霜對伽藍“燕趙詩人”的定位,認為他在細微事物書寫中蘊含著慷慨氣度,其物性觀照與當代物哲學理論形成深層對話。
王東東將伽藍視為“鄉村博物學家”,認為其詩歌承續了“多識于草木鳥獸之名”的古典傳統,同時展現出卡夫卡式筆下鄉村知識分子奇異的觀察視角。顏煉軍認為,《物之初》拓展了伽藍對詠物和大地詩學的探索,他對“馬”這一母題的多維度書寫堪稱典型。他特別指出詩人具有對“瞬間感覺的爆破能力”,能以細微觀察和精微體悟展現情感和想象的復雜層次,許多詩里顯示出激越而深情的動人特質。在一些實驗型作品中,伽藍大膽將中外詩歌母題融合,鑄就了既具跨文化視野,又保持漢語本色的抒情風格。
現代社會的“守山人”
張光昕認為,《物之初》的書名蘊含著深刻的詩學意圖,伽藍通過構建“物的詞典”,在當代田園詩寫作泛濫的語境中保持了一種可貴的“山民世界觀”。他特別指出,伽藍以二十余年的堅持形成了對物的獨特沉浸與照護,這種時間長度賦予其創作不可替代的質地。
在李海鵬看來,伽藍詩歌中強烈的“元詩意識”呈現出史蒂文斯式的秩序建構,但其獨特之處在于將現代主義的中心化方法轉化為蘊含倫理力量的詩歌實踐。他特別分析了“磨鏡”這一創作隱喻,認為詩人通過肉身的磨礪使詩性得以顯現,這種帶著痛感的自我剖析使其作品超越語言游戲。在萬物書寫方面,伽藍建立起“卑微即是宏偉”的詩學邏輯,通過小物象承載宇宙能量,形成獨具特色的“卑微泛神論”。
王德領認為伽藍的詩歌在感性與理性間達成精妙平衡,賦予日常經驗以詩性光芒,已建立起獨具個性的詩歌體系。他特別指出詩人通過《云談》等詩論展現出對詩歌本質的深刻理解,在《白菜》等作品中以最簡潔的語言抵達最動人的詩意。他期待伽藍在歷史題材和長詩創作上實現更大突破。
邰筐則提出了伽藍具有一種將故鄉當作異鄉書寫的獨特視角。伽藍如同現代社會的“守山人”,以其固執的堅守為即將消逝的事物重新命名,展現出為時代存照的詩學抱負。王徹之也表示,伽藍詩歌在平靜克制的抒情基調中蘊含著深刻的自我審視。在肯定詩人創作成就的同時,他也建議伽藍在詩歌密度和結構平衡上作進一步探索,打破過于工整的對稱形式,釋放更深層的詩性能量。
康俊從“幸福詩學”的角度解讀伽藍詩歌,認為其通過“太陽”“上升”等核心意象構建出積極明亮的詩歌世界。她指出詩人以“樹根”隱喻建立起完整的文化想象,在機械化的現代社會中重構了有機的詩學體系。
師力斌表示,伽藍的詩歌在節奏把控和形式探索上都展現出深厚功力。他認為伽藍作品喻體多源自門頭溝的山川草木,勾連城市事物、現代經驗,空間和視野開闊。詩集有大量格言式的金句,展示了詩人的哲學修養與思辨能力。在肯定伽藍創作成就的同時,師力斌提出當代詩歌也應該增強“行動感”與空間流動性,期待伽藍未來創作能更開闊。
西渡認為,伽藍的創作既深植當代詩歌脈絡,又保持著珍貴的獨立性。作為山居者和教育工作者,伽藍以親歷者視角呈現的經驗具有真切的現實痛感,其“物化”的觀照方式激活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珍貴傳統,在作品中實現了物我同在的詩意境界。

《物之初》作者伽藍
伽藍回顧了30年前在山區對詩歌產生興趣,2004年開始寫詩,二十多年來寫作從自然生發轉向自覺實踐的過程;分享了自己少年時代的農忙經歷,后來的靈山生活及小學教育工作經驗,稱這些均成為創作重要資源。他說,寫作是自己獨自面對世界的偏僻路。他表示,將帶著各位專家的啟示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爭取自我完善與超越,寫出更好作品。

與會人員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