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匈文學交流會在渝舉行
11月2日下午,“看一樣的書,領略不同的世界”中匈文學交流會在重慶時光里獨立書店舉行。中國作家、翻譯家余澤民與匈牙利詩人、作家圖爾茨·伊什特萬圍繞文學翻譯與中匈文化交流展開對談,標志著兩國文學交流進入新階段。

活動現(xiàn)場(主辦方供圖)
“我2002年開始做文學翻譯,到現(xiàn)在,所翻譯作品的作者正好是從一個諾獎作家到另一個諾獎作家。”余澤民在交流會上回顧了自己與匈牙利文學結緣三十余載的經(jīng)歷。他翻譯的第一位作家是諾獎得主、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而新晉諾獎得主、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更是他相識三十余年的摯友,其代表作《撒旦探戈》的中文版便出自余澤民之手。他將這段經(jīng)歷稱為“天賜”的緣分。

余澤民現(xiàn)場分享(主辦方供圖)
結合自身從醫(yī)學生到譯者、作家的傳奇經(jīng)歷,余澤民生動闡述了“讀、寫、譯三位一體”的理念。他鼓勵文學愛好者多閱讀,并勇于嘗試寫作與翻譯,讓三者相輔相成,并堅信文學至今仍擁有改變個體生命的巨大力量。
在現(xiàn)場交流中,余澤民特別強調(diào)了詩歌翻譯與文學傳承的重要性。他談到,李白、杜甫等中國詩人通過一代代翻譯家自發(fā)的譯介,深刻影響了匈牙利文壇。

圖爾茨·伊什特萬分享了他的重慶印象(主辦方供圖)
“我希望以后在布達佩斯看到晨霧時就能想起重慶。”圖爾茨·伊什特萬分享了他的重慶印象,他盛贊這座城市的壯觀與美麗,并對活動現(xiàn)場的書香氛圍和讀者的熱情表示欣喜。
談及中國文化,圖爾茨·伊什特萬坦言:“我讀得越多,就覺得自己了解得越少。”他特別推崇《詩經(jīng)》,視其為中國文化與文學的基石,并指出中匈詩歌在表達人類共通情感上頗為相似。
為推動中匈文學對話持續(xù)深化,重慶出版社與李斯特中心-匈牙利文化中心(北京)共同簽署出版交流計劃。該計劃將積極探索“一書雙版、同步上市”的聯(lián)合出版模式,推動兩國中青年作家交流,并策劃以閱讀為主題的游學活動,讓兩國民眾獲得更深層次的文化體驗。
同時,余澤民受聘為“重慶出版社·青翼讀書會閱讀推廣大使”。他通過視頻分享了對閱讀的獨到見解:“閱讀不是被動地看,而是主動闖入另一個世界。”
本次活動由匈牙利駐重慶總領事館與重慶新華出版集團聯(lián)合主辦,重慶出版社·青翼讀書會與時光里獨立書店共同承辦。這場文學對話不僅深化了中匈文化交流,更為兩國未來的文化合作開辟了新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