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酥的全球史
一種多層酥皮點心,表面撒白砂糖,放入烤箱烘焙而成;因為酥皮料在對卷的時候當中留有一個空隙,切片烤熟之后,呈左右對稱形狀如展翅蝴蝶,國人因此稱之為蝴蝶酥。
“私下推斷,蝴蝶酥是外來然后落地生根的食品。”這是一位上海蝴蝶酥愛好者的話。這個推測應該是沒問題的,蝴蝶酥可以確定是舶來品,世界上一般認為它是法國來源,也有說它的締造者有可能是德國人,意大利人就叫它“普魯士餅干”(prussiane),瑞士也叫“普魯士貨”“普魯士甜品”(prussiens,Dessertpreussen)。發明者不確定,是因為這種用料、制作都簡單的甜點,在有烘焙傳統的地方,哪里都能做得出來,畢竟沒有一個國家要為了蝴蝶酥去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吧。
蝴蝶酥作為海派西點,其登陸滬濱的年代頗難考證——其實這甜食本身的前世也還沒有搞清楚,一般的說法是,二十世紀初葉前后大體是它的誕生期。現在一般上海史書籍在回溯蝴蝶酥舶來滬上的往事,喜歡舉白俄商人勞馬契在1930年代開出西點房“克拉夫特”,因為它后來轉為上海食品廠,至今“遞傳有序”,容易講好這個故事。
該店的特色出品有:俄式奶油蛋糕、鮮奶油蛋糕、杏仁醬華夫(“西番尼”,大概是西文symphony的音譯,取多層次之義)、蛋白餅干(“畢齊”,來自英文biscuit)、奶油千層酥(法國甜點mille-feuille,上海俗名“拿破侖”,據有人考證其實是Napolitain“那波利”訛譯)、奶油蝴蝶酥等(《上海文化源流辭典》,1992)。在1947年出版的英文版《上海電話號碼暨商貿指南》里,查到這家開在陜西南路306號的西點店的名字是Craft Confectionery and Bakery。另外,中英合璧的名稱是Craft Confectionery&Cafe克剌夫特糖果咖啡店(黃光域《外國在華機關公團名匯(三)》),雖有一字之差(拉、剌),但應該就是那家白俄商人開的店。
至于主人“白俄勞馬契”,1939年行名錄有:Craft Confectionery and Café,1178 Bubbling Well-rd.,Tel:35782,Lomatch,Mrs O. V.,propr.(克剌夫特糖果咖啡店,靜安寺路1178號,電話:35782,店主:Lomatch夫人)。1940年和1941年的行名錄也著錄了Lomatch,Mrs O. V.與Craft Confectionery and Café。這樣看來,勞馬契即是Lomatch。有關這個家族的具體情況,尚待詳考(最為詳瞻的汪之成著《上海俄僑史》著錄了在上海經營食品業的俄商十三家、咖啡館六家,竟未收勞馬契的克剌夫特這家),我們且繼續本文的主話題。
不應誤會,認為蝴蝶酥僅僅是上海一枝獨秀。以杏仁排出名、門店開在最繁華地帶淮海路上的“中華老字號”上海哈爾濱食品廠,本來是山東人楊冠林因有一段在哈爾濱跟俄羅斯僑民學藝的經歷,攜技南下,給上海帶來了二次引進的“福利食品廠(Harbin Bakery)”:“楊冠林,年55歲,山東掖縣人,前在哈爾濱經營面包業,現任福利食品廠經理,南昌路(環龍路)569號”(許晚成《上海百業人才小史》,1945)。這說明當年的哈爾濱曾是上游,后來反而出名在魔都上海。
北京相當于“國際飯店”概念的酒店是六國飯店、老“北京飯店”,解放后西點有名的則是老莫(莫斯科餐廳)、新僑三寶樂以及改革開放年代法國風味的馬克西姆餐廳。“蝴蝶酥、到口酥、杏仁酥、桃酥、桂花缸爐、破邊缸爐、油糕、盅糕、喇嘛糕”等等這一長串甜食,就被看作是“老北京的風情”的表現,從中可以瞥見土洋結合、“五族共和”的味道。讀到過一本早在1980年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北京糕點》,里面給出蝴蝶酥的具體作法,描寫相當細致,讀之令人不禁躍躍欲試。但那時候,一般居家條件很少有烤箱、烤爐這樣的設備,只有國營的食品廠和大飯店才能辦得到。據說還有一種“廣式蝴蝶酥”,著錄于《中國飲食大辭典》(1991),根據時代推測,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來自廣東的新奇事物,背后往往有港澳背景,“廣”“港”互通便利,廣東是“南風窗”。
在中國叫作蝴蝶酥的這種烘焙甜餅,在西方有各種不同的名字,法國叫“棕櫚樹葉”(palmier)、“法國心”(c?urs de France),西班牙叫“棕櫚”(palmeras),西班牙卡塔洛尼亞叫“眼鏡”(ulleres),意大利叫“扇子酥”(ventagli di pasta sfoglia),德國、蘇格蘭都叫“豬耳朵”(Schweinsohr,pig’s lug),希臘叫“眼鏡酥”(γυαλáκια)。在英語世界里,除了“大象耳朵”(elephant ears)、“棕櫚心”(palm heart)、“眼鏡餅”(glasses)這些稱呼之外,據說紐約布法羅出品的蝴蝶酥很有名,叫pastry heart,意思可以說是“心頭好酥”。這些按外形描摹出來的名字,都各騁想象,起名本著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原則,稱為“心”,取象于動物、植物。當然,也有不大好聽的名字,比如英語里有個叫法是“鞋底子”(shoesoles)。日本引進這種甜品,起了一個獨立于國際主流的名字:源氏パイ(Genji pie),源氏是日本歷史上的英雄人物,pie則是英語類名詞,造詞法是和洋合璧,告訴你這其實是一種西點。
在哥倫比亞,這種甜酥餅被叫成“蝴蝶”(mariposas)。這跟中國叫蝴蝶酥創意最接近。各種語言起的這些名字多半是用修辭的借喻法,棕櫚讓人想到地中海乃至熱帶,扇子引人作消閑休憩之想,法蘭西之心又在驅遣情愛這個老賣點,源氏派過于日本化。這種甜品舶來中國,被稱作蝴蝶酥,由形狀賦予名稱,意象唯美,輕靈美麗。的確,這種糖烤千層酥像插上了翅膀一樣,翩翩于飛,飛遍了世界。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