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中國文學讀者俱樂部舉辦陳丹燕作品譯介研討活動
近日,由中國作家協會外聯部指導,塞爾維亞中國文學讀者俱樂部和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陳丹燕作品譯介研討活動在貝爾格萊德的塞爾維亞城市圖書館成功舉辦。作家陳丹燕通過視頻連線參加活動,與30余位當地文學愛好者云端相聚。塞爾維亞路墨出版社社長伊萬娜·巴比奇主持活動。

研討圍繞陳丹燕兩部塞爾維亞語譯著——《捕夢之鄉》與《上海的紅顏遺事》展開。主持人伊萬娜首先提到陳丹燕兩部譯著在塞爾維亞的傳播與反響,并特別緬懷已離世的譯者維斯娜·里斯蒂奇。她表示,維斯娜與德拉甘·米連科維奇共同完成了《上海的紅顏遺事》的翻譯,其對中國文學的熱忱與專業功底,為塞爾維亞讀者讀懂中國故事搭建了重要橋梁,此次活動亦特別向這位杰出的漢學研究者表示敬意。
陳丹燕分享了自己與塞爾維亞文學的深厚聯結——她曾深入研讀米洛拉德·帕維奇的經典著作《哈扎爾辭典》,甚至專程拜訪帕維奇夫人,這份對當地文學的尊重與理解,也成為她創作《捕夢之鄉》的重要起點。她透露,《捕夢之鄉》正是以《哈扎爾辭典》為“地理閱讀”對象創作,書中細膩呈現的塞爾維亞與土耳其文化風情,皆源于這種“跟著文學走”的實地探尋。
談及《哈扎爾辭典》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陳丹燕認為,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其打破傳統敘事的獨特性,以及字里行間蘊藏的文化厚度,“它讓中國讀者看到了塞爾維亞文學的想象力,那種將歷史、神話與現實交織的寫法,既陌生又充滿吸引力”。而吸引她深入研讀并重新詮釋的,正是帕維奇對“個體與文明”關系的隱秘書寫——這與她始終關注的“普通人與時代”主題不謀而合。
當話題轉向《上海的紅顏遺事》,陳丹燕再次強調創作的初心:“選擇書寫主人公姚姚的故事,而非其知名度更高的演員母親,正是因為姚姚是特定時代里無數普通人的縮影。傳統史書多記錄重大事件,卻常常忽略平凡個體的命運,但這些被遺忘的故事里,藏著最真實的時代溫度?!睘檫€原姚姚的生活背景,她曾走訪所有與那個時代相關的人物,并實地調研積累素材。她不刻意區分小說與歷史書的邊界,只選擇最適合故事的表達方式,而所有表達的根基,都是真實的資料與真誠的感知。
活動恰逢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期間,陳丹燕分享了近期的閱讀清單,其中不僅包括多位當代國外作家的作品,也提及對塞爾維亞當代文學的關注——她正在閱讀塞爾維亞作家的短篇集,試圖從更貼近當下的文字中,感受塞爾維亞文學的新脈絡。她表示,文學是跨越國界的橋梁,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讓塞爾維亞讀者更了解中國,也期待未來有更多中塞文學的對話。

在自由交流環節,多位讀者就陳丹燕如何通過個人敘事連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進行提問。一位讀者提到,閱讀《上海的紅顏遺事》時,盡管故事背景是上海,但姚姚作為個體在時代變遷中展現的生命韌性,與塞爾維亞人民在歷史動蕩中表現出的堅韌產生了跨越時空的共鳴;有讀者稱贊這種“地理閱讀”的視角——通過行走與書寫讓上海與貝爾格萊德兩座城市的精神對話成為可能。陳丹燕表示,她始終致力于在差異性中尋找人類情感的共通點,這正是文學跨越疆界的力量。
作家陳丹燕曾擔任塞爾維亞旅游形象大使并執導中塞合拍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本次俱樂部活動不僅體現了作家是推動中國文學海外深度傳播重要的有生力量,更以紀念譯者、暢談創作的方式,為中塞文化交流注入了溫暖而堅實的力量。未來,塞爾維亞中國文學讀者俱樂部將助力更多中國作家作品成為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橋梁,進一步促進中塞文學交流與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