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常出發,探索廣闊的生命空間——評《中國女詩人詩選2024年卷》
對于詩歌寫作者來說,“自覺性寫作”的建立是一件大事。對于近年來的女詩人寫作來說,女性意識的提升和自覺寫作意識的強化是其顯著特點。施施然主編的《中國女詩人詩選2024年卷》便呈現了一批頗具代表性的女詩人的優秀作品,該選本對詩篇的選擇抓住了詩的呼吸、詩的品質,捕捉到女詩人內心對生活純粹的熱愛,彌漫出濃重的生命氣息。詩選中,我們讀到女性詩歌的柔韌性如海水般充滿張力,同時又有著春天似的鮮活生動和蓬勃的生命力。從文藝生態或詩歌生態來說,女性詩歌形成一個強大的場域,詩人們在自覺的詩歌寫作中,獲得了精神的洗禮和綻放,女詩人也由此不斷發現和被發現。
對于寫作者來說,“在路上”是一種永恒的狀態,作品永遠在發展進步、在與時代對話,詩歌批評也同樣如此。如果對連續八年出版的《中國女詩人詩選》進行研讀,會越發覺得其對當下詩歌的研究,尤其是對女性詩人整體性研究,有著資料和范本的意義。從詩歌群體上來看,選本以行政省份為區域進行編輯,這更像是一次選拔,一次在全國范圍內的尋找和發現。從詩人選擇上,既有翟永明、林雪、藍藍、海男、李南等成名已久的女詩人,又有艾蔻、戴濰娜、田凌云、段若兮等嶄露鋒芒的女詩人,她們都在用自己或蒼茫或細膩或凌厲或幽微、不斷前行求索的詩歌文本說話。
我們一旦進入選本,便像讀長篇小說一樣遇到起伏、轉折,遇到明亮、頓挫、悖論等意想不到的風景。這些詩歌常常把現實事物中與生命經驗相關的部分找出來,并賦予它新的意義和呈現途徑,呈現出一種寧靜中的洶涌、磅礴中的細微。如藍藍的《反對象征》等對生活深處展開理性探索,寫出了詩人精神上的反思。尹麗川則從日常生活細節出發一再挺進精神世界的秘境。從《重返未來》中,我們再次遇到春樹,她的詩總是在最普通的場景中咂摸出生命的獨特滋味,其詩短小而容量巨大,仿佛把一大本小說要說的都寫在了短短幾行詩里。戴濰娜的詩好像在童話夢囈中不肯醒來,以夢之筆給內心畫了一個圓,形成一個風光獨特的精神島嶼。安琪的生活和詩已經融合為一體,很難分清或者她自己也分不清哪里是生活,哪里是詩歌,這使她每時每刻都在與語言角力,就像《菜戶營橋西》《暴雨和綿羊》中體現的那樣。楊碧薇的《枯山水》《春城》飽滿多姿,寫出了云南獨特的地域風光與人文風貌。張慧君的詩歌充滿思辨,在語言的指引下,一路向生命背后進發,步伐堅定鏗鏘,《日月之下》《幸存者》有石頭一樣堅硬的質地,仿佛一個人在草叢中仰望天空,思索未來。
《我喜歡邊走邊逛》印證了李南是詩的智者,她讓萬物與詩發生內部的聯系。施施然的詩隱藏在日常所見中,她的視野越過所見萬物又回歸萬物,在一種“出”和“進”中,平靜地完成詩意的表達和意義的反轉。唐小米的《尋找布谷鳥》以一枚曲別針的回旋完成一種別有深意的表達,或者說唐小米的詩歌寫作越來越走向異質書寫,令人期待。田耘試圖在詩里完成一種宿命的表達,艾蔻則在安靜地畫一條無人知道落點的“拋物線”,展現思維與生活的多變。
一文的詩再一次驗證,詩可以告訴我們什么,也可以不告訴我們什么,書寫本身就是意義。段若兮的《聽雨》《黎明降臨》透徹、婉轉,由自然意象向人的內心探索。龍少的《如果》《我們說到雪》有著墨色中的干凈,使人的心也寧靜下來,心跳隨著詩行起伏。緞輕輕的《齊物·鏡像》《愛》試圖把“物”打碎后重新融合,形成另一個要打碎的“物”,她的語言在思辨中走向一種開闊。黍不語的《立場》《當我在路上不停地走》堅持其一貫舉重若輕的詩風,具有很強的辨識度,在語言自由的出入中進入一種自我反思的情境,有一種獨特的氣息。
燕七的詩灑脫、鋒利,短小而意味無窮。林莉的詩歌技藝嫻熟,有詩意的含蓄,又有語言的鮮活,表達的克制中有一種恣意,《唯有月亮讓我們抬頭》《眷戀》無不如此。安然的《北疆之歌》《罕山踏雪》書寫了大草原在內心無限展開的遼闊。從阮雪芳的《我們》《AI陸小雪》中可以看到擠壓,物對命運的擠壓,物對空間的擠壓,物對時間的擠壓。鄭小瓊的《菜園記》《后園記》保持了她一貫的從世俗細微處著筆,萬物從命運起,終于命運呈現,讀來令人升起一種無法名狀的情緒,手法可謂清新而老辣。
選本中的大部分詩人一直在筆者的閱讀視野之內,甚至是筆者觀察和研究的對象,她們交出了獨特的詩歌,呈現出了自己的特色。更為可喜的是一些新人,或者說筆者不熟悉的詩人,她們帶來了很多驚喜和期待。如果仔細研究,會發現當前的女性詩歌與男性詩歌有許多區別,她們更多從日常生活的細微處出發,走向一種廣闊的精神天地,喚醒或者打開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她們的詩中,時間與空間仿佛都被拉大,開拓出一種獨特的美學境界。
筆者認為,選本最大的意義,在于對一個群體一個時間段內創作態勢的梳理和研究提供文本案例。真正做好選本絕非易事,從浩如煙海的詩歌中選取有研究價值的詩歌頗費工夫。施施然主編的《中國女詩人詩選》至今已堅持八年,實在是一件令讀詩之人、愛詩之人欣慰的事。
(作者系河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河北省詩歌研究中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