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光明:鄒韜奮傳》出版故事
在出版這行待得越久,越能體會每本書的誕生都像一場漫長的“赴約”。《心向光明:鄒韜奮傳》(江西人民出版社2025年8月版)對我們而言遠不止一場“赴約”:它是一場跨越八十余年的時空對話。我們捧著文字走向那位以筆為炬的先輩,途中有無數雙溫暖的手為我們點亮星光,讓這場“對話”滿含重量與溫度。
選題緣起
《心向光明:鄒韜奮傳》選題,緣起于江西人對鄉賢鄒韜奮先生130周年誕辰這個時間節點的念念不忘,大家不約而同聚焦同一個作者:聶震寧。我在參加江西婺源一場全民閱讀推廣活動時,與聶震寧先生恰好鄰座,閑談從當下文化出版話題聊到他與江西的淵源,提及江西余江時我們不約而同說出“鄒韜奮”這個名字,這份共鳴至今回想起來仍覺奇妙。
鄒韜奮,江西余江人,中國現代新聞出版事業的奠基者。他以筆為刃、以文報國,成為文化抗戰的一面旗幟。他“服務大眾、追求真理”的精神標識已成一代人的文化基因。作為江西出版人,我們深感肩負著一份責任——如何在新時代講好鄒韜奮故事,讓鄒韜奮的精神在新時代持續傳遞溫暖和力量。
我懷著滿心期待向聶震寧先生發出約稿邀請:“聶老師,我們覺得您最了解鄒韜奮,您來寫最合適,請您來寫這部《鄒韜奮傳》吧,我們應該讓更多的青年人了解鄒韜奮。”我深知,聶震寧是著名出版家和作家,擔任韜奮基金會理事長多年,對韜奮先生的生平事跡和精神研究造詣頗深,由他執筆,筆下的鄒韜奮定能有不一樣的高度、厚度和溫度。當聶先生聽到要讓更多青年人閱讀鄒韜奮時,他沉思片刻后欣然應允。那一刻,我心里仿佛亮起一束光——這不僅是“約稿成功”的喜悅,更像一顆“光明”的種子落進了沃土,等待用心澆灌,待它生根發芽,為更多人撐起一片精神的綠蔭。
寫出傳主的“魂”
聶先生答應撰稿后,梁菁社長隨即帶隊赴北京與聶震寧先生簽約,《心向光明:鄒韜奮傳》的創作正式啟動。
為寫好這部傳記,聶先生搜集了整整兩大箱資料。他說:“寫傳記不能只堆砌史料,得走進傳主生活,理解他為什么這么說、這么做,才能寫出他的‘魂’。”這份執著貫穿創作全程。
書稿初成時,聶先生專程從北京到南昌,和我們編輯團隊在辦公室“扎”了7天,逐章逐句地推敲內容、修改細節。作為出版家,聶先生格外珍視編輯的建議,每次都認真記錄,反復斟酌,常說:“編輯的眼睛更敏銳,能看到我沒注意到的地方。”書中每章開頭的“篇章語”,便是那段時間共同打磨的精華。
最難忘赴上海拜訪鄒韜奮先生的女兒鄒嘉驪老師。那天是她95歲生日前一天,聶先生捧著第一本樣書,輕輕遞到她手中說:“這是您父親的故事,我們想讓更多人記得他。”后來,我們又獲鄒小華老師等鄒韜奮先生家人認可。這些出版經歷,讓我忽然明白:所謂“匠心”,從不只是追求完美的文字,更是用真心靠近先輩,把歲月沉淀的溫暖,一點點焐進字里行間,讓讀者觸摸歷史溫度。
文字里有真章
交稿恰逢周末,我一口氣讀完整本書稿。此前我對鄒韜奮先生的了解多零散史料,而聶先生的筆觸勾勒出鮮活立體的鄒韜奮先生——字里行間,能讀到他為救國救民奔走的赤誠,能看到他在輿論陣地堅守真理的勇氣,更能感受到他“服務大眾”的初心與擔當。合上書稿時,心中已滿是難以言喻的崇敬與觸動。
為不辜負這部作品,社里把作品列為“一把手工程”,挑選精兵強將組建了編輯團隊:梁菁社長負總責,王一木副總編輯負責專業指導,我是這個項目負責人兼責任編輯,與張志剛、王園園、鄭志青組成編輯團隊,將“精益求精”刻進出版工作每一個環節。
內容編校上,我們堅守“歷史的真實性是傳記的生命”的原則。編輯和審校室同事逐字核對引文出處,反復查閱《韜奮全集》《韜奮年譜》等權威史料文獻,小到時間、人名、地名考證,大到歷史背景梳理、思想脈絡厘清,無一敢懈怠。我們只求最大限度還原鄒韜奮生平與精神世界,讓讀者看到一個真實鮮活的時代先驅。
除內容編校外,書籍呈現上同樣傾注了團隊心血,力求裝幀與內容相得益彰。版面設計反復調整行距、頁邊距,斟酌字體字號,兼顧閱讀舒適與傳記厚重;封面設計幾易其稿,從色彩選擇到元素搭配,都圍繞“心向光明”主題,既體現歷史沉淀,又暗含精神感召;就連燙金工藝的位置、光澤,都與印廠多次溝通打樣,只求細節經得起檢驗。
我們深知,出版這本書不只是記錄生平,更是傳承精神。這份對品質的執著,既是對聶震寧先生創作心血的尊重,更是對鄒韜奮先生精神的致敬。
多方攜手出精品
精品圖書的打磨從不是出版社的“孤軍奮戰”,而是多方攜手同行的“同心之約”。這部傳記的出版,便是最好的印證。
贛鄱大地上,這份精神聯結始終熾熱。江西省委宣傳部、鷹潭市委宣傳部與余江區委宣傳部領導懷揣對本土文化根脈的珍視與傳承自覺,以深厚的文化情懷牽頭策劃相關推廣工程,讓韜奮先生的精神在故土煥發新的生命力。省委宣傳部把其列入全省重點作品創作計劃,還入選了省重點稀缺人才項目,給予支持;鷹潭市委宣傳部、余江區宣傳部的領導多次關心圖書的出版進度,幫我們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
《心向光明:鄒韜奮傳》新書出版,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有著特殊的意義,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何平、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鄔書林、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韜奮基金會理事長劉伯根對新書出版給予了高度評價并聯袂推薦。李敬澤認為,聶震寧這部作品厚重可讀,是新時代傳記文學的一個收獲。它避開了“教科書式”的寫法,沒把韜奮先生寫成“遙不可及的偉人”,而是還原了他的“普通人”底色:為民眾疾苦落淚,會為理想徹夜難眠,滿懷向上向善熱忱。正因為這份普通與真實,他的堅守更動人。他熱愛人民、真誠服務大眾的情懷,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魄力,不畏艱險、堅韌不拔的意志,是當下亟需的精神養分。此刻,書桌上的樣書在陽光下泛著光澤,封面上的鄒韜奮目光炯炯,仿佛在問:“今天的中國,還好嗎?”我們想用這本書回答:先生,您追求的光明正在綻放;您未竟的事業,正有無數人接力前行。
而我們有幸參與《心向光明:鄒韜奮傳》出版的人,不過是做了件“該做的事”——講好先輩故事,傳遞跨越時空之光。我們真正期待的,不只是這本書被更多人閱讀,而是讀者讀完后感嘆:“原來鄒韜奮先生是這樣一位高尚又溫暖的人,原來‘心向光明’這么有力量。”
因為我們始終相信,心向光明者,終將與光同行——這既是對先生的告慰,也是對新時代追光者的期許。
(本文作者為江西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