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古典與現實的參差對照
程黧眉的《牡丹亭》是一篇簡單又復雜的小說——圍繞著家庭生活展開的萬余字的小說雖然沒有曲折的情節,然而,聚焦于女主人公的情緒、心理所展開的敘事,卻讓人感受到一種復雜難言的滋味。
出身知識分子家庭的上官云錦已進入更年期,仍每天辛苦操持家務,照料任教知名大學的丈夫和就讀重點高中的女兒。本來還算穩定平靜的生活因兩件偶然的事而生起波瀾:一件是有人在她家門上貼了一張四折的A4紙,上寫“某人有情況”,頓時令她疑竇叢生;另一件是住樓上的老教授夫婦,常在夜深人靜的凌晨制造聲響,嚴重影響她的睡眠。透過上官云錦身處的困境,小說觸及了當前社會所面臨的一些問題。
一是教育問題,尤其是一線城市的激烈競爭與升學焦慮。上官云錦所處的是競爭尤為激烈的學區,因為分班考試失誤,女兒沒能如愿進入實驗班,在家休學三個月,夫妻倆猶如驚弓之鳥,小說著墨不多,卻將這種普遍焦慮呈現出來。二是養老問題。樓上老教授夫婦不無凄涼的晚景隨著房門打開而觸目驚心地向上官云錦顯露出來。閔老師開錯房門已顯示出癡呆健忘的跡象,年邁的她還要勉力照料丈夫黃教授——曾經風光的學界泰斗如今老病在床,女兒遠在國外。他們就像閔老師送給上官云錦的那盒包裝精美卻已過期的進口巧克力,與社會隔膜,與時代脫節,被困在這斗室之內,不免令人心生惻隱、唏噓不已。上官云錦勉力維系的內心平衡因這些意外而再度失衡。但也正是這種失衡,使上官云錦本已有些麻木的自我意識重新蘇醒。這種自我意識是在一種比照中凸顯出來的。或者說,小說采取了一種“參差對照”的寫法。
首先是在上官云錦與丈夫吳海洋之間。吳海洋的事業成功某種程度上是建立在上官云錦的付出之上的。他能夠安心寫論文、做學問,是因為家務、育兒等瑣事大部分由上官云錦承擔。她因難以兼顧家庭與事業,而影響了前景看好的事業。這多少是性別不平等、家庭內部分工不合理造成的。這個年輕時熱衷于伍爾夫的《一間自己的房間》的知識女性,最終甚至保不住自己的一間書房——書房成了丈夫的專屬,而她的書籍、學識和能力仿佛如流沙般漸漸被淹沒。這是一個日常緩慢到不易察覺的殘酷現實。家庭生活令一個曾經溫文爾雅的知識女性遠離了她所受的教育,變得歇斯底里。然而她不時地抱怨、不平、憤懣,恰恰因為她的自我意識并未完全喪失。
小說為上官云錦設置的另一個參照對象是閔老師。上官云錦在對方家中墻上看到了年輕時朝氣蓬勃的照片,對照眼前的蹣跚老者,她不由心生感慨。因黃教授身體不好,閔老師為了照顧他,幾乎放棄自己的事業。但她以出乎意料的果決和堅定表達出“后悔”之意:“沒有來生,如果有來生,我絕對走我自己的路!”令上官云錦如聽驚雷、醍醐灌頂。“上官云錦看到閔老師復雜的眼神,那里面依然存有照片上少女的明媚和堅決,但是更多的是疲憊和眼角透露的一絲不甘。”上官云錦從閔老師身上照見自己、反觀自身。作為大學教授的母親曾勸解她說,“你是女人,這個問題上,你要做出犧牲。”這些原本優秀的女人自覺或不自覺地隱于男人身后,一代又一代,最終成為歷史長廊的暗影。
小說中還有一重對照是古典與現代。作品以古典戲劇《牡丹亭》為題眼。《牡丹亭》是黃教授的事業,他夜夜靠聽昆曲《牡丹亭》才能慢慢入睡。閔老師年輕時照片上的題字也是《牡丹亭》的經典唱詞“不在梅邊在柳邊”。孤苦無依的閔老師最后選擇用從樓下挖上來的黃土將黃教授埋在自家陽臺,她并躺在一起。這驚心動魄的一幕是現代社會的悲劇,亦是古典情懷的絕唱。那么,這出古典傳奇又能否撫慰上官云錦呢?上官云錦在看完昆曲《牡丹亭》后沉睡已久的情意、生命感覺似乎重新萌動,她準備穿上好久沒穿的、戀愛時吳海洋給她買的“水藍色,有春天的樣子”的布鞋。然而,從樓上黃教授家淌下來的黃泥水弄臟了這雙鞋。小說最終通過這樣的情節設計,在古典與現代之間形成了某種反襯。
小說首尾呼應,以上官云錦被女人的尖叫聲驚醒開篇,以尖叫聲結尾。這聲尖叫不知是來自夢里還是夢外,最終,上官云錦突然發現那尖叫聲好像來自她自己。這聲被壓抑到夢境里的、埋藏在女性內心深處的尖叫,經由小說喊了出來。這是女性的夢醒時分。
(作者系《光明日報》高級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