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此一站,鈴木雅明攜日本巴赫古樂團在滬獻上中國首演 300多年后的今天,為何仍要聽巴赫

鈴木雅明(左二)攜日本巴赫古樂團,在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獻上中國首演。記者 葉辰亮攝
“聽古樂,到上海音樂廳”成為越來越多滬上樂迷的心頭好。昨天,世界公認的巴赫作品權威演繹者鈴木雅明攜日本巴赫古樂團,在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獻上中國首演,且僅此一站。2025年是巴赫誕辰340周年,本場音樂會由鈴木雅明親自執棒,以一套精心編排的“寶藏作品”,帶領申城愛樂者深入巴赫豐富多元的音樂世界。
30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為何仍要聽巴赫?“巴赫的音樂是世界文化的結晶。在樂曲中,他傾注了人類共有的理想與情緒,因此有著生生不息的力量。”鈴木雅明說。今天,巴赫的音樂不僅沒有被遺忘,反而被公認為是西方古典音樂的基石。他的作品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的音樂廳被演奏,更被無數音樂家和學習者研究和欣賞。
本場音樂會是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上海音樂廳重磅呈現的第二場古樂精品。95歲的上海音樂廳精耕古樂版圖,為古典樂迷帶來聆聽世界級現場的珍貴契機。“頂級古樂團的稀缺性與獨特性不言而喻,我們致力于系統性地引入全球最高水準的古樂名家與名團,還原巴洛克音樂的本真風貌。”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說。
在偉大樂章面前,保持謙遜
巴赫出生于1685年,他所處的時代在音樂史上被稱為巴洛克時期的晚期。這個時代以復雜、華麗、充滿裝飾性的音樂風格為特征。音樂會上半場演繹了兩首巴赫管弦樂經典之作,日本巴赫古樂團展露出透明、細膩、平衡且充滿戲劇張力的藝術風格。《D大調第三管弦樂組曲,BWV 1068》廣為人知,其中由第二樂章“詠嘆調”改編而來的“G弦上的詠嘆調”旋律優美;《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BWV 1043》則以精湛的復調技巧與戲劇性的音樂對話,成為巴洛克協奏曲中的典范。
在舞臺上,日本巴赫古樂團使用了精心復制或修復的巴洛克時期樂器,這是他們音樂實踐的核心基石之一。“不少樂團選用現代樂器演奏巴洛克音樂,效果也不錯。但我們更注重‘本真’的感受,在偉大的樂章面前,始終保持謙遜的態度。”鈴木雅明介紹,以小提琴為例,巴洛克小提琴采用的是羊腸弦,而非金屬弦,其標準音高比現代樂器低了大約一個“半音”,音色更顯溫暖內斂。
在鈴木雅明之前,巴赫很難與日本聯系到一起。作為巴洛克泰斗唐·庫普曼的親傳弟子,鈴木雅明以其深植于學術研究的藝術實踐,將巴赫音樂推向了具有東方特質的世界性高度。在他的帶領下,創立于1990年的日本巴赫古樂團已成為國際古樂界公認的巴赫作品演繹權威。自1995年起,古樂團開啟了一項歷時23年的宏大工程——完整錄制巴赫宗教與世俗康塔塔全集65卷錄音工程,并于2018年圓滿收官,被眾多樂評人譽為“錄音史上的里程碑”。
一場關于高雅與世俗的辯論
將整場音樂會氣氛推向頂點的,無疑是康塔塔《太陽神與牧神的爭吵》。作為巴洛克時期的核心體裁,康塔塔是一種多樂章的大型聲樂套曲。這部創作于1729年的作品,在巴赫僅存的約20部世俗康塔塔中占有特殊地位。
“這部音樂戲劇是基于奧維德《變形記》的‘驢耳朵’故事創作的,非常有趣。”鈴木雅明解釋道,他特意選取此作,正是為了以獨特視角展現巴赫的音樂魅力。“在我看來,這不僅是太陽神阿波羅與牧神潘的音樂比試,更是一場關于‘高雅’與‘世俗’的深刻辯論。”
由于篇幅較長、題材特殊,該作品在現代音樂會中完整上演的機會極為有限。此次中國首演,鈴木雅明率日本巴赫古樂團,攜手6位獨唱家共同呈現了這部杰作。作為該曲目錄制專輯的原班成員,女高音歌唱家喬安妮·倫恩再度飾演莫摩斯一角,為中國觀眾提供了一次親臨現場、感受巴赫戲劇魅力的珍貴機遇,堪稱一場兼具學術價值與藝術欣賞性的盛宴。
“一直以來,學界致力于對巴赫康塔塔作品的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同時,我也發現,有些學者囿于文本,反而忽略對巴赫音樂整體性的考量。”鈴木雅明分享了他的核心見解。他認為,演奏家不能“學究化”,更不能喪失音樂的嗅覺。“即使拋開文本,巴赫的康塔塔作品已足夠美妙;他的音樂,就是一套完整而獨立的語言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