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楚昕長篇小說《泥潭》研討會在京舉行
10月30日,由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漓江出版社承辦的劉楚昕長篇小說《泥潭》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吳義勤,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新聞出版局(版權局)局長王曉華出席活動并致辭。廣西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利來友,廣西出版傳媒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總編輯盧培釗,漓江出版社社長梁志,以及聶震寧、顧建平、謝錦、張莉、楊慶祥、納楊、劉艷、崔慶蕾、宋嵩、劉詩宇等專家學者與會研討。會議由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岳雯主持。
《泥潭》是第二屆漓江文學獎虛構類獎獲獎作品,以辛亥革命序幕——武昌起義為背景,講述了沒落貴族旗人恒豐、社會新力量革命黨人關仲卿、旁觀者神父馬修德等被社會動蕩裹挾時的混亂與迷茫。《泥潭》于2025年7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上市以來,銷量已近80萬冊,入選多個文學榜單。
吳義勤在致辭中表示,《泥潭》的敘事頗具探索氣質,綜合運用多種敘事手法,既貼合人物在動蕩時代中的精神狀態,也為讀者帶來了獨特的閱讀體驗。《泥潭》既是在書寫一段特定的歷史,也是在更廣泛的層面上書寫人心。作品通過普通人視角在歷史浪潮中的交錯碰撞,展現了個體心靈的豐富性,也反映出時代的復雜面相。《泥潭》的成功“破圈”源于作者劉楚昕對文學的真誠與熱愛,其文學觀、生活觀、愛情觀引發了廣大讀者的共情。這并非偶然,新時代的廣闊現實為文學創作帶來了廣闊的空間,文化事業的繁榮離不開新鮮血液的注入,劉楚昕及《泥潭》的獲獎與出版,為文學生態帶來了積極向上的能量,也啟示我們思考應怎樣發現和培養青年作家、應如何擴大文學作品的市場,找到更多的讀者。嚴肅而專業的文學批評是滋養作家、繁榮創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希望劉楚昕把此次研討看作起點和開始,培養創作的“耐力”,完成文學的長跑。
王曉華在致辭中談到,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大力扶持文化事業發展,持續擦亮“文學桂軍”“廣西出版”品牌。漓江文學獎已成功舉辦兩屆,未來要繼續堅守文學初心,持續高質量地辦下去,不斷挖掘、出版像《泥潭》這樣有影響力、傳播力的精品力作。
利來友表示,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注重搭建體系化的文學創作和出版平臺,為文藝創作與出版聚力。此次研討會是文學批評界對《泥潭》的把脈問診,為青年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良方”。梁志介紹了《泥潭》的出版情況,他表示,漓江出版社已啟動“漓江文學獎青年寫作營”項目,將集中優質出版資源托舉文學新人成長,培育更多文學新生力量。
與會專家從《泥潭》的敘事實驗探索和青年作家歷史題材創作等方面展開研討。大家認為,《泥潭》在閱讀上極具挑戰性,作者將紛繁復雜的歷史切片堆集于17萬字的小說中,讓人看到歷史的多邊性和潛藏的多種敘述可能。小說以鬼魂、革命者、傳教士三個視角,構建了一個相互印證又彼此解構的三重敘事空間,旗人恒豐、革命黨人關仲卿與傳教士馬修德這三個“大歷史中的非主角”,如同三面互相映照的鏡子,折射出辛亥革命的復雜景象,更引發了關于革命、民族的現代性思考。其中多線鏡像的敘事結構的構建、虛構與非虛構關系的平衡等,對作者來說是寶貴寫作經驗的積累。
談到90后的作者創作的這部歷史題材長篇小說,與會專家表示,《泥潭》聚焦于歷史當中個體的情緒、情感、心理等,從小人物的情感切入波瀾壯闊的大歷史,呈現了對人生的深刻領悟,抵達歷史的縱深之處。其對辛亥革命的深刻書寫和反思,展現出年輕一代處理歷史題材的勇氣。作者在處理宏大歷史題材時雖面臨駕馭能力的考驗,但找到了捕捉歷史面目的獨特方式,將主人公的命運與歷史進程相融合,書寫了青年一代如何告別理想、擺脫軟弱并走向成熟的精神歷程。《泥潭》是帶有鮮明青年寫作特質的小說,展現了當代青年作家對歷史以及人的命運的理解和認知,特別是對女性命運的凝視和重新理解。
此外,與會專家們建議,劉楚昕在未來的寫作中可以在人物塑造、結構布局等方面多下功夫,注重作品的留白與語言風格的多元表達。
研討尾聲,劉楚昕回顧了與《泥潭》共同成長的十年歷程,這部見證了他青春歲月的作品,從2013年的五十余萬字初稿,歷經數次重大修改與重構,最終在2024年找到了作品的靈魂——從人道主義轉向存在主義的思考,以“泥潭”為喻描寫人的存在困境。面對關注,這位年輕作家保持清醒,他說:“文學從未遠離大家,我們心中都懷著對文學的憧憬。文學以各種各樣的形式給我們帶來慰藉,也令我意識到文學不僅是技巧,更是一種治愈,不僅在治愈讀者,也在治愈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