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甘寧文藝通論》:陜甘寧文藝的“人民性”
陜甘寧文藝作為中國現代文藝創作中極具活力、廣受普通人民大眾青睞的文藝載體,其發展生態蘊藏于文學、歌謠、繪畫、戲劇、舞蹈、書法以及影視等各類文藝樣態之中。若要整體地闡釋陜甘寧文藝所展現出的生動氣象,揭示陜甘寧文藝的豐富性、復雜性以及示范性,勾勒其美學嬗變,就必須將其置于更為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考察與研究。《陜甘寧文藝通論》作為李繼凱主持的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的一個重要成果,以翔實的陜甘寧文藝文獻史料為依據,對陜甘寧文藝的起源脈絡、生產機制、理論批評以及文藝文本的質量、美學品相等做出了歷史的、美學的闡釋與評價,尤其就陜甘寧文藝的“人民性”及相關問題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的通論。
本書除緒論、參考文獻和后記外,主體內容分為八章,其中前四章內容構成了該著的上編“理論與實踐研究”,后四章內容組成了該著的下編“文本與史料分析”。陜甘寧文藝社會化的過程,必然離不開文藝活動背后文藝制度的運作,作者秉持貼近歷史現實的原則,依托豐富的史料文獻,在上編部分系統梳理了陜甘寧文藝制度的形成軌跡,深入剖析了該制度對陜甘寧文藝創作方向的規范與引導。同時,作者還詳細考察了文藝制度中的諸多構成要素,如文藝活動、文藝社團、文藝出版傳媒以及文藝教育等,在推動陜甘寧文藝實踐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揭示了陜甘寧文藝與社會現實之間的互動關系,為讀者呈現了一幅豐富、多元的陜甘寧文藝生態圖景。
文藝作品是陜甘寧文藝的核心載體,故而,關于陜甘寧文藝的研究又必須以文藝文本為基石。在本書下編部分,作者選取戲劇《劉巧兒》《逼上梁山》《白毛女》、秧歌《兄妹開荒》、小說《種谷記》、民間歌謠、書法以及蕭三、吳伯簫的詩文等為研究對象,從文藝文本的生成、改編以及主題演變入手,剖析了陜甘寧文藝與社會變革、政治運動、文化傳承等因素之間的復雜關聯。這種關聯不僅反映了陜甘寧文藝作為時代產物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回應,也彰顯了其在文化傳承與歷史演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作為陜甘寧文藝研究的又一代表性成果,《陜甘寧文藝通論》從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對陜甘寧文藝展開了整體性、專業化的學術研究。文藝人民性是陜甘寧文藝的本質,主導著陜甘寧文藝創作的根本方向。本書緊抓文藝人民性這一根本特征,既對陜甘寧文藝的演進歷史以及背后復雜的社會文化動因與歷史發展邏輯做出了宏觀掃描,又以具體文本為對象,在史論相互印證的基礎上對宏觀層面的陜甘寧文藝進行了細致化闡釋,進而充分揭示了陜甘寧文藝人民性的豐富內涵。


